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大连民族大学张振翼教授将莅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做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
报告题目: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半导体的光电子能源转换
报告人:张振翼教授
报告时间: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上午9:30-11:30
报告地点:郑州大学新校区河南资源与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一楼学术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张振翼,博士生导师,大连民族大学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201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2014年获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4年应邀担任SCI检索杂志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特刊客座编辑;2015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层次人选(第九批);2015年入选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奖;2016年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2017年获得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称号;2018年获得国家民委“领军人才”称号。2013年受聘于大连民族大学,目前为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工作。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30余篇,论文被引用近5000次(h因子 39),11篇为ESI高被引论文(top 1%)。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电纺无机纳米纤维材料的功能化探索》专著1部;以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市级科技奖励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国家、省、市级9项研究课题;近期在新型表面等离基元共振材料的设计及其热电子传输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科研成果。
报告简介
半导体材料在太阳能源与燃料能源转换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光激发下,半导体材料不仅可以分解水制取氢能,还可以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还原成为有机低碳的烷烃燃料,为发展“绿色”的可持续能源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传统纳米结构半导体光材料而言,其依然存在光吸收范围窄和光量子效率较低等缺点制约其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重掺杂导致的非化学计量比半导体纳米结构具有类贵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现象,这为改善半导体光材料对可见光/近红外光的利用效率以及提高其光电子能源转换活性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报告人设计并构筑了一种Yb3+, Er3+共掺杂的NaYF4纳米粒子/W18O49纳米线(NaYF4: Yb-Er NPs/W18O49 NWs)异质结构。研究表明,W18O49 NWs 的宽LSPR吸收带与NaYF4: Yb-Er NPs 的激发和发射带重叠,可以诱导NaYF4: Yb-Er NPs的近红外等离子体上转换发光过程,从而使NaYF4: Yb-Er NPs/W18O49薄膜的绿色发光比单纯NaYF4: Yb-Er NPs薄膜的绿色发光增强了9~112倍。利用这一光物理过程,在波长为980 nm的低能量激发下,我们实现了将NaYF4: Yb-Er NPs@W18O49 NWs类核/壳异质结构作为光电子能源转换材料来提升BH3NH3水解生成氢气的反应活性。经980 nm辐照1 h后,异质结构的H2析出量是BH3NH3水解产物的35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