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校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研究生“名师名家讲坛”,将邀请中科院化学所侯剑辉研究员为广大研究生做专题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
报告题目:有机光伏电池:材料与器件
时间:2019年3月25日,上午9:00-11:00
地点:材料馆207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侯剑辉,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有机光伏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新型有机光伏材料和光伏器件两方面。过去十余年中,发展了多种有效调制有机光伏材料特性的方法,设计并深入发展了具有苯并二噻吩、噻吩并噻咯、二维共轭苯并二噻吩类等类型的聚合物光伏材料体系,制备了多种高效聚合物光伏材料;通过高分子物理的手段研究并控制活性层的微观形貌,获得了指导聚合物光伏材料设计与活性层微观形貌调控的规律;研究团队在有机光伏电池效率方面保持国际领先位置,多次获得世界最高结果。
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论文总他引24000余次,H因子80;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6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入选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5-2018年入选汤森路透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获国家杰青科学基金(2013)、中科院<>计划(2013)、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4)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
报告简介:
有机太阳电池是当前化学和材料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光伏活性层中的电子给体和受体材料对于推动其关键技术指标(光伏效率)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域内发展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分子设计和聚集态结构调控方法,对聚合物光伏活性层中给/受体的分子能级、吸收光谱、迁移率、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分离微观形貌进行了优化,在促进光生载流子产生和传输以及抑制电荷复合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我们以苯并二噻吩(BDT)类聚合物为基础,以提升光伏效率为主线,深入研究了此类重要电子给体材料的分子设计方法;基于该类给体材料,我们分别采用经典富勒烯受体(PCBM)和新近发展的非富勒烯受体为电子受体(NF-A),研究了活性层形貌调控方法和相应的非富勒烯受体设计策略。[3, 4] 基于以上自主设计的BDT类聚合物电子给体、PCBM以及NF-A受体,陆续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光伏效率。在本报告中,报告人将简要介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活性层材料的发展历程,并将详细汇报本课题组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希望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并得到大家的指正。
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