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由原郑州大学材料系、建筑工程学院(部分专业)、原郑州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数理力学系(部分专业)合并组建,2024年1月与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郑州大学)合署运行。现有3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材料化学),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展材料类卓越工程师2.0人才培养;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硕)士点,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党建引领。学院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大党建”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探索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12345”党建工作体系。学院两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院党委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获评“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高分子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绿色选冶与加工党支部获评“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关键金属与先进靶材料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何季麟院士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刘旭影入选智能材料党支部入选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
人才培养。现有在读本科生1223人,硕博士生1700余人,本科生深造率连续多年保持在70%以上,2024年、2025年达到72.1%、70.23%;研究生就业率达95%以上。依托学科优势,先后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每年有百余名硕博和本科生赴国(境)外开展访学交流,学院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国际学术交流活跃,获批学校首批“国际化特色学院”建设试点单位,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英国萨里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保持稳定的合作交流,常年资助师生出国交流学习。“材料+”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知识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奖项130余项。其中,李剑团队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实现河南省在该项赛事中金奖零的突破;乔石团队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特等奖。
学科建设。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学科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材料科学学科ESI排名进入世界前0.1837‰,全球排名第28位;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17位、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进入前12%。先后获批“资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绿色选冶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原关键金属河南省实验室”;参建“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软件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关键金属选冶与高纯制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与苏州国家实验室签订共建合作协议,积极融入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力量。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29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海外优青”等国家级人才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有正高级职称教师90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15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276人,占教师队伍总人数84%,具有海外留学经历108人。
科学研究。近五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9项,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研究项目2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6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推动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键金属冶金的科学基础”重大研究计划,经费2亿元,并于2024年3月正式启动。2021年全院科研经费到账进入“亿元俱乐部”,并逐年稳步增长。申长雨院士团队实现国家战略用航天面窗、作战头盔光电护目镜等制品自主可控制造,并于2024年,航天服面窗技术被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列为出口管制技术。何季麟院士团队推进平板显示用关键基材的国产化进程,主持完成的“平板显示用高性能ITO靶材制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荣获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入选河南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王海龙院长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半导体材料高质高效磨粒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有力促进了我国超硬材料产业及半导体等应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年,鲁占灵副教授提出的《建议对生产超硬材料的铰链式六面顶压机实施出口管制限制》被国家采纳,并于2024年,此类超硬材料相关物相被列入出口管制。工程塑料研究团队研发的尼龙1212为世界首个工业化生产的长碳链双号码尼龙品种,实现高性能尼龙的国产化替代,并于2021年,成功转化“长碳链及耐高温尼龙生产技术”,合同额达4000万元。赵中伟院士团队的“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成功转化,合同额达6000万元,是郑州大学2024年转化金额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24年,申长雨院士团队以郑州大学材料学院作为唯一署名单位,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DNA and gelatin-a cool aerogel mix”。郑州大学材料学院创办期刊Energy&Environmental Materials 入选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和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英文梯队期刊项目。2020年11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到郑州大学调研时,对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2024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同志到郑州大学调研时,对科技创新集群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全院师生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求是担当使命,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团结奋斗!
(以上数据截止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