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华,2009年9月于日本国立静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10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能源材料与器件系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和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长期承担《材料热力学》、《能源材料》等课程的讲授,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和“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奖励和荣誉。
扬起信念风帆,驾驭人生航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采访开始,对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称材料专业为“天坑”的现象,胡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天坑反映了社会对材料专业的基础性学科的认知,同时应该看到材料专业具有工程性、应用性的独特优势。”胡教授指出,这个现象也要求同学们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本科生选择专业时会有一定的随机性与盲目性,但随着认知的升级与积累,同学们会更深刻理解材料专业的内涵。同时,胡教授指出我校材料专业是最早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也是我校王牌专业、“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高地的优势毋庸置疑。因此,同学们既然选择了材料专业,敢于放眼国际前沿,培养颠覆性创新思维,培养世界一流的胸襟。
塔弗恩曾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实际的经验。”胡教授认为,经验与挫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挫折会孕育出宝贵的经验。胡教授指出,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一定会有一个结果,也许是预料之外,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其中的科学原理找出来,失败也是一种重要的进展。胡教授还以材料学中的“失效分析”、“聚集态发光”为案例,为同学们阐述了从“预料之外”获取科学发现的重要性。
保持自我驱动,坚定价值取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胡教授非常强调学习、科研的自我驱动力,“在大学的学习中,你需要在专业的框架里面去建立一种自我驱动的学习机制,思考如何确定一个未来的人生路径。”大学宽松、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同学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同学们应该依托专业禀赋,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来认知物质世界,以此照见翔实的未来。同时,胡教授认为国家的切实需求才是材料学科的价值驱动,保持敏锐的判断力,研判国防、工业等领域的材料需求,以此来驱动自我。胡教授以今年承担的国家国防重点项目为例,将当下广泛研究的电催化材料应用于核电站堆芯的非能动消氢装置,解决了核能发展的关键需求。普通的科研项目蕴含了无限家国情怀。将个人探索与家国利益相结合,务实探索,也是胡教授追求,也应成为吾辈探索的导向。
创新铸就梦想,科技照进现实
学海无涯,唯勤是岸。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胡教授认为,创新首先就是要拥有足够的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其次便是勇于实践。胡教授以他指导的第一个本科生大赛课外科技作品LLTO基气体传感器为例,完全由本科生担纲的团队,实现了对硫化氢的亚秒级响应的重大突破,充分说明了本科生较强的创新能力,思维活跃,实践能力一旦突破将会形成更加坚实科研启蒙基础。如今许多人过分追求论文、奖,淡化甚至忽略了创新的本质。他建议同学们去伪存真,把论文等看做研究的副产品,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增进人类福祉。对于材料研究来说,无论从“零到一”或从“一到十”,都要继承发展前人的创新成果,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学而致知,行而致远,知行合一,这是胡教授对我们的殷切期盼。愿同学们都能“尽精微,窥得物质科学奥秘;致广大,赋能创新发展初心”。无畏人生苦暖,寻得岁月芳华。(供稿人:施杭欣、王博、常俊佳、郝思涵,甄佳琳)

胡俊华教授日常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