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郑州大学材料学科科研经费进账接近1.5亿元,充分展现了材料学科在科研创新、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竞争力。这一突破不仅是学科内涵建设的成果,更是郑州大学“院办校”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效,体现了学院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
学科建设与“双一流”建设协同推进
自2017年材料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以来,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学科内涵建设,材料学科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校成立学科创新中心,由学校副校长刘春太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汇聚资源,优化结构,统领学科建设,积极布局和推进“关键金属与靶材”、“超硬超高温极端环境材料与器件”、“战略用高分子材料成型与模具”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优势学科方向,进一步提升学科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院办校”改革助力科研经费大幅增长
材料学科科研经费的显著增长,与学校深化实施的“院办校”改革密不可分。改革以来,学科在资源管理、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等方面不断优化管理和资源配置,特别是在科研经费结构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4年,材料学科首次实现横向经费超过纵向经费。“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成功转化,合同金额达6000万元,填补了河南省钼产业链的关键空白,助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材料学科通过“院办校”改革,推动与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了“企业+技术+平台”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有效提升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产业化水平,实现了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成果转化签约仪式
职称评审改革激发科研活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瑞波表示:“‘院办校’的核心在于激发学院的内生动力,改革的关键是从下而上推动发展。”在职称评审方面,学院坚持因材施策,重新设计职称评审标准,制定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职称评审实施细则(试行)》,全面量化职称评审指标,重点将科研创新、社会影响、跨学科合作等关键指标纳入评审体系。
这一改革将“教授助企”、横向科研经费、班主任工作等实际贡献纳入量化考核,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行业服务、跨学科协作等多维度的能力展现出来,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活力,为学科内涵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郑州大学支持渑池县创建大宗固废创新平台交流活动
教授助企
创新机制:揭榜挂帅与赛马制激发科研动能
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专项的支持下,学科创新中心首创 “揭榜挂帅制”和“赛马制”。两项制度通过更加灵活和激烈的科研管理模式,有效激发了教师的科研潜力,提升了团队合作和科研产出。
在“赛马制”的推动下,学科以项目为牵引,实施“优胜劣汰”机制,鼓励教师和科研团队围绕重大科研问题展开竞争,最终选择最具潜力的科研人员进行资助和支持。这一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推动了科研项目的高效开展。
“揭榜挂帅制”则通过设立科研任务榜单,将亟待解决的重大学科难题和项目需求公之于众,吸引学院内外的科研人员主动报名参与,解决学科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这一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科内外的科研合作,提高了科研任务的完成效率。
这两项机制不仅提升了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效率,还极大激发了科研团队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为学院带来了更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更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
未来,材料学科将继续深入推进“院办校”改革,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科研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为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供稿人:卢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