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追寻总书记足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3月30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关键金属博士生宣讲团的师生们满怀敬仰,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了河南省兰考县,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学习实践活动。
在焦裕禄纪念馆,师生们仔细观看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近焦裕禄艰苦奋斗,为党为民的一生。从焦裕禄同志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生疾苦的画面,到他为了治理兰考“三害”,不辞辛劳,日夜奔波的场景,一桩桩、一件件,都生动地展现出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让师生们深受触动。焦裕禄精神此刻具象化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面对兰考的贫困,焦裕禄同志没有丝毫退缩,他凭借着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探寻风沙、内涝、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方法,在艰难困苦中为兰考人民闯出一条生路。
蓝天白云下,焦裕禄纪念塔巍峨耸立,庄严肃穆,其上镌刻的金色大字,静静诉说着焦裕禄同志的丰功伟绩。在这里,师生们庄重地瞻仰纪念塔,并举行深入学习焦裕禄精神开班仪式。仪式结束后,大家前往焦裕禄烈士墓拜谒,敬献花篮,以表缅怀之情。师生们纷纷立下誓言,要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努力成为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将焦裕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风沙席卷砺精神,泡桐成荫思公仆。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里带领兰考人民种植泡桐,防风治沙,治理盐碱,更亲手种下一株泡桐树,被人们亲切称为“焦桐”。如今,这棵泡桐已整整六十二岁,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它不仅是一棵树,更是焦裕禄精神的生动象征。当年,面对兰考“三害”肆虐,焦裕禄深入群众,访贤问能,秉持科学的态度探寻治理良方,日夜奔走在风沙弥漫、盐碱遍地的土地上,一心只为兰考百姓。这棵“焦桐”激励着后来人传承这份精神火炬,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下午,师生们来到东坝头乡张庄村。这里是焦裕禄当年治理风沙的重要战场,如今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生动实践地。在张庄村,设有治沙体验区、查风口探流沙体验区等八大体验区。师生们犁地翻土、拿起铁锹、挖淤埋沙、唱响红歌,亲身体验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时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深刻体会焦裕禄同志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定信念。
此次兰考之行,对于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大家纷纷表示,要以焦裕禄为榜样,将焦裕禄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发扬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努力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
青年学习焦裕禄精神,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要在对标对表中校准人生航向。推动焦裕禄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实践创新、文化浸润等方式,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正如兰考焦裕禄纪念园里那棵“焦桐”亭亭如盖,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用青春的方式续写跨越时空的精神答卷。这或许正是对焦裕禄最好的纪念——让精神之火永不熄灭,让信仰之光代代相传。


焦裕禄纪念塔前举行焦裕禄精神学习开班仪式并授旗

为焦裕禄同志敬献挽联

与焦桐合照

讨论学习焦裕禄精神

劳作体验

翻淤治碱

劳模表彰大会


师生唱响红歌

师生们追寻总书记足迹,在张庄村进行理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