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郑大邮箱
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
郑州大学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
      

我和我的导师|师恩如光引前路,科研逐梦绽芳华

——记我的导师翟威老师

2025年05月28日  点击:[]

姓名:赵彦龙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年级:2022级硕士研究生             任职:院研究生会宣传部干事

获得荣誉:2025年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2024年获校级“三好研究生”;2022年-2024年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学院奖学金,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网络宣传员”称号。

学术成果: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发表论文;硕士期间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Jenny Malmström教授课题组进行3个月访学,参与导电聚合物-水凝胶复合材料的电控药物释放研究,掌握电化学沉积等关键技术,访学评估等级:A。

在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总有一盏灯亮到深夜。这里不仅承载着科研工作者的探索热忱,更记录着一位导师用匠心育人、以情怀筑梦的生动篇章。我在郑大三年研究生成长故事,正是导师翟威老师立德树人、深耕科研的缩影。

双向奔赴·在迷茫中锚定科研航向:2022年秋天,初入校园的我,对未来迷茫且无感,在朋友圈里看着同龄人的名校offer,内心有些慌乱。然而命运的齿轮在导师双选环节悄然转动——我加入了翟威老师所在课题组,开启了功能性导电高分子与柔性可穿戴设备的研究之旅。当时课题组正在材料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了论文。“能被导师选中,我觉得特别幸运。”这份双向选择,成为我科研道路的起点。

匠心传承·深夜里的学术灯塔:从软件安装到绘图技巧,翟威老师手把手示范的不仅是科研技能,更是一种从零开始亦能攀登的信念。“太菜了,没事就多学。”研一入学时,翟威老师这句看似‘毒舌’的指导,却让我不再有距离感,也少了初入学时的愧疚感:“我就是菜鸟,但是我可以学”。

2023年春节的爆竹声还未散尽,我将论文初稿发给了回家探亲的翟威老师。大年初八凌晨三点,当我收到布满红色批注的论文初稿——从实验数据的呈现逻辑到英文表达的学术规范,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震撼远超文字本身。那些在爆竹声中凝结的修改意见,如同深夜实验室里的盏盏明灯,照亮了学术道路的每一个细节。

破茧成蝶·在坚守中静待花开:科研之路从非坦途。研二下学期,投稿受挫的焦虑与申博压力交织,深夜十一点半我在实验室向翟威老师倾诉。“老师,我想申博,现在很焦虑,所以我又写了一篇小文章。”“没问题,你整完发给我,这周改完争取下周投。”简单的承诺背后,是导师团队持续的支持。2024年的那个午后,当《Advanced Materials》接收通知传来时,我出奇地平静。没有激动的眼泪,只有满心的感恩。如果没有翟老师的方向引领和全力托举,我可能早就放弃了。这份沉淀三年的成果,早已超越了一篇顶刊论文的重量,成为我找到自我价值的见证。

师者风范·科研与育人的双重新高度:作为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翟威老师的科研之路同样熠熠生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AM、AFM、Nano Energy等顶刊发表30余篇论文,其中一区16篇、中科院二区以上20余篇;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创项目优秀结项,获评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在柔性可穿戴导电高分子领域,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申请发明专利4项,兼任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及青年编委,多次在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展现着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翟威老师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温暖的育人情怀,在学生心中种下科研的种子。愿更多青年学子在这样的指引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材料科学的领域里绽放青春光芒。我的感悟,折射出翟威老师育人理念的核心——不仅传授知识,更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在郑州大学的科研沃土上,这样的师生故事仍在继续:一盏盏深夜的明灯,照亮的不仅是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更是无数学子逐梦科研的星辰大海。


上一条:多元路径绘蓝图 朋辈领航启新程——学院2024级本科材料三班举办学习经验分享会 下一条:【学科创一流 支部展风采】智能材料党支部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