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青年学子躬身实践,2025年7月,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团队赴三门峡市卢氏县,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理论宣讲 + 动手实践”为核心,紧扣“知识科普、精神传承、实践创新”主线,通过生动讲解与互动体验,为当地孩子打开认知世界的窗口,在传递知识乐趣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让梦想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No.1校史院史讲解·厚植院校情怀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郑州大学,同时拉近他们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距离,打破对于材料认知的局限性,团队成员对郑州大学校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史进行讲解。团队成员以虚拟形象“小明同学”参观郑州大学为主线,移步换景,带领孩子们参观郑州大学校门、校史馆、钟楼等场景,并带领孩子们学唱郑州大学校歌。之后,团队成员生动讲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史,重点展示了航天领域研发成果——航天面窗,在实例中诠释“材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结晶”。

No.2未来材料畅想·开启创新之门
团队成员以“未来”为主题,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材料重要性的论述切入,结合刘洋与郑州大学航天面窗的渊源,带孩子们走进材料世界。首先从棉布、塑料等生活材料入手,讲解其特性,再通过趣味视频展现材料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并以互动提问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




之后,团队成员重点介绍了未来材料的“自愈再生”“环保永生”“变形金刚”“能量捕手”四种能力,辅以短片加深孩子们的理解。随后引导孩子围绕生活“痛点”开展“头脑风暴”,用粘土设计新材料,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
No.3点石成金话科学·巧手筑梦向未来
团队成员以“点石成金”的传说引入浅显的化学知识,从金元素的特性追本溯源至宇宙星体演化的奥秘,结合“变废为宝”的科技成果,传递环保与未来视野。手工环节中,孩子用橡皮泥制作郑大校徽、用矿泉水瓶制作“宇宙火箭”并参与发射。




这些实践活动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操作,加深孩子们对郑州大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同时,激发孩子们对航天科技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在孩子们心中自然生长。
No.4航天精神传承·点燃航天梦想
团队成员围绕“童心向太空、共筑航天梦”主题,从航天定义、万户飞天讲起,带领孩子们乘坐“时光机”,一路领略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内容涵盖“了不起的中国航天”“航天知识我知道”“航天中的郑大力量”“神奇实验我来做”四个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宣讲过程中,团队成员结合本专业知识,通过介绍航天面窗的成就,将学院特色与航空航天联系起来,既向小朋友们科普了航天中的郑大力量,又激发了小朋友们对航空航天的热情。

No.5改革开放精神·汲取奋斗力量
团队成员先以改革开放历程专题视频为开头,展现1978年至2023年的重大事件,带领孩子们直观感受中国发展变革,再从“什么是改革开放”切入,阐释其内涵、历史必然性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实践路径,最后重点解读改革开放精神——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内核,以敢闯敢试为品格,以创新为动力,以共赢为追求。队员们强调了精神传承的意义,引导孩子们以开放视野和创新思维面对未来。




No.6红色教育实践·赓续红色血脉
团队成员前往卢氏县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重点参观“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程”展室。通过历史照片、文物及讲解员介绍,了解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苏区转战卢氏的艰难征程,重温斛山寨战斗、独树镇鏖战等战役,感动于陈廷贤冒死为红军当向导的事迹,深刻体会军民一心的力量。
此次参观让团队成员接受了精神洗礼,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贡献社会的信念。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坚持将知识传授与实践育人相融合,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在社会的课堂中践行新时代育人使命。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团队将知识科普、精神传承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在卢氏县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以实际行动践行“求是 担当”校训,展现出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策划|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
编辑|姚梦娜
摄影|刘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