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我院“材智荟·大讲堂”系列学术活动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精细高分子实验室承办,特邀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王二刚教授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 Mats Andersson 教授分别就共轭聚合物在太阳能转化领域的应用作报告,深入探讨了这一材料在有机光伏(OPVs)和光催化制氢方面的创新突破,为新能源材料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吸引了众多相关领域研究者参与。


报告会由代坤副院长主持。王二刚教授长期从事新型有机共轭材料及二维材料的开发,Mats Andersson 教授研究方向聚焦于功能材料的结构 - 性能关系。在学术报告环节,王二刚教授的报告聚焦于有机光伏领域非富勒烯受体的创新应用,其团队通过合成新型二聚体受体,揭示分子内构象对有机半导体性能的显著影响;在光催化制氢方面,开发无铂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通过优化材料结构和反应条件,实现高效析氢速率。Mats Andersson 教授则围绕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材料设计、形貌控制与打印工艺,强调材料热稳定性的重要性,通过动态机械热分析(DMA)技术研究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等关键特性,且发现低给体 - 受体比例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展现优异光电转换效率,用于光催化制氢的纳米颗粒也有类似趋势。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共轭聚合物在太阳能转化领域的巨大潜力,更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与实践经验,推动新能源材料研究迈向更高台阶。


在互动环节,师生和专家用英文进行了提问交流,有师生问及新型二聚体受体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稳定性问题,王二刚教授详细阐述了其团队在该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解决方案;也有师生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打印工艺中的精度控制问题向 Mats Andersson 教授提问,他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
此次学术报告,不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也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与专家的深入交流,师生们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还获得了宝贵的研究思路与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供稿人:王昆仑、李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