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活》2021年3月上期
本刊记者 李陆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根本问题,实践成效是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快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精神,落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大部署。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发展阶段,如何自觉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迈向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宋争辉。
记者:准确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发展阶段,是加快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阶段,对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工程、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贯穿“三全育人”的核心工程,谈谈您的认识。
宋争辉: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工程。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战略性意义,要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厘清高校思政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发展任务,以更加清醒坚定地履行高校思政教育新的使命担当。我们党始终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所作出的重大战略设计,而支撑这一战略设计的重要举措就是高校思政教育。为此,高校思政教育既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开展,也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这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后继有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民族复兴伟业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决定性意义,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知识传承、价值引领、行为养成的重要职责,是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担当意识、过硬本领能力、不懈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具有其他类别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着力打造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做得入脑入心入行,培养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时代新人。
高校思政教育成为贯穿“三全育人”的核心工程。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整体性意义,必须认清它是一个育人育才的复杂性系统性过程,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着力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衔接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道德教育、社会实践各环节,切实把高校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托高校思政教育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专业课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借力高校思政教育调动各级各类职能部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健全全员育人工作运行机制,凝聚起强大育人合力;高校思政教育要根据学生成长特点,精准把握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和思想变化,以多元方式将丰富内容贯穿于学习教育的全过程,健全全程育人工作运行机制,实现育人过程的持续性、连贯性;高校思政教育要在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大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实现教育教学全覆盖,着力构建起综合协作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格局,健全全方位育人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社会协同发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记者:自觉贯彻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发展理念,是加快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灵魂和向导。为此,如何自觉贯彻高校思政教育新发展理念,适应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新形势、推动线下教育向线上教育转变的新方式、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转变的新矛盾?
宋争辉:贯彻新理念以适应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任务转变。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贯彻新理念,应“由大到强”的教育任务之变,契合教育强国需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优势与中国智力的新要求。聚焦新方位、新要求与新挑战,需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科学应变,将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由弱化转为强化,外化为共同价值、行动自觉与理想信念坚守,以呼应教育强国需凸显中国特色之强的转变;将思政教育的赋能创新作用由抽象转为具体,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体现为彰显思想性、政治性与理论性的内涵式思政课,以顺应教育强国需彰显中国优势之强的转变;将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由隐性转为显性,实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指向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适应教育强国需突显中国智力之强的转变。通过思政课教育、引导和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华文化为什么兴的基本问题,以贴合教育强国的时代定位与厚植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
贯彻新理念推动线下教育向线上教育的方式转变。新阶段教育方式的转变聚焦在高校思政教育上来说,主要体现为要应“传统到现代”之变。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接受方式的变化、思政工作方式的变化,需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新理念,摒弃传统“唯线下”的思政教育模式,转向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协同教学和育人模式。线上思政教育具有形式内容多样化、教学效率高、场地限制小,互动性强、传播性广等特质,为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平台载体,带来了新的思政教育改革之路与转机之方,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凸显的线上教育优势提供了丰富的思政教育实践场景与经验累积。转变思政课教育思维定式,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课程,构筑线下线上相协同的思政课程体系,成为倒逼思政课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新抓手和破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贯彻新理念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矛盾转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聚焦在高校思政教育上来说,主要体现要应“教与学”的教学矛盾运动之变。高校思政课必须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科学应变。一是应认知的转变,即教能否促进学的矛盾,实现由教师为主导的“单向度供给”向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向性互动”的转变;二是应实践的转变,即把握教学目标与认知能力之间的矛盾,破解“教”与“学”的对立,实现传统灌输性教学模式向启发式教育的转变;三是实现评价的转变,即教与学是否均有所得的矛盾,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一致性,破解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双向提升的矛盾,实现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转变。通过贯彻新理念,转变新思路,激活思政课的内在活力,促进思政课程提质增效。
记者:加快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发展格局,是加快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和关键。加快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坚持和改善党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领导、统筹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构建和涵养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生态?
宋争辉:坚持和改善党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领导,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所在”。高校各级党委、党支部必须把高校思政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工作领导,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方向不变;严格落实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的领导责任和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确保要求不降。在实践中,党委书记要履行思政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要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定期分析高校思政教育新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力度不减。各级党政和基层组织要严格执行上级的决策部署,领导班子成员要主动融入网络时代,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深入一线联系学生,确保“一线规则”执行到位。
统筹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力量源泉”。高校各级党委、党支部必须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讲话精神,聚焦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不断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为此,要领会精神实质,严格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满足学生的时代化、多样化需要,不断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育环境,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高学生满意度。要立足具体实际,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教学、教材、管理,打造全方位、高水平、一体化的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格局。
构建和涵养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生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根基”。高校各级党政、基层组织必须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构建和造就培养“时代新人”的良好育人生态。为此,要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构建课上与课下互动融合的高校育人生态;要统筹设计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高校与社会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校内与校外纵横交错的高校育人生态;要统筹线下与线上的思政教育建设,充分利用“三微一端”的平台优势,发挥官媒传媒的人才优势,构建虚实结合的高校育人生态;要统筹国内与国外的思政教育建设,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挖掘全球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比互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构建国内与国外文明互鉴的高校育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