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负责组织的“春晖计划”实施三十周年。“春晖计划”旨在支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以及联合培养博士回国开展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创新创业、参加重要国际会议等短期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议题改革重要精神,推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有关挖掘和丰富留学报国精神内涵的决策部署,2025年度“脑机与神经调控”中德高层次科技创新交流访问团依托教育部与驻德大使馆教育处大力主办,由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www.gci-online.de)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专委会负责组织承办,拟于9月初赴河南进行学术和项目交流。本次交流郑州大学站拟定于2025年9月1日在郑州大学主校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五楼报告厅举办。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在德优秀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涵盖学术界和工业界精英,专业领域主要涵盖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等。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科研经验,还拥有国际化视野,曾在高水平国际会议发表主题报告,在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同时在神经工程、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可以为国内相关科研单位、政府机构和企业提供很好的技术交流与资源分享。本次访问团的主要目的是与国内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高新创业园区等就领域内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交流,建立沟通平台,促进中德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国际合作。
1.研讨会日程安排
9月1日上午 9:00—11:15
9:00—9:30
参观合影
9:30—10:00
杨林(脑神经成像公司NIRX预研部):
功能近红外光谱脑成像(fNIRS)的背景与展望
10:00—10:15
余仁萍(郑州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于磁共振脑影像的阿尔兹海默症辅助诊断研究
10:15—10:30
茶歇
10:30—11:00
黄惠燕(德国Morningsun Technology公司、德国莱布尼兹研究所FIZ Karlsruhe):
MDH脑科学数字平台
11:00—11:15
陈明明(郑州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实验室):
数据与模型驱动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研究
9月1日下午 14:30—17:15
14:30—15:00
徐嘉华(图宾根大学Hertie临床大脑研究所):
Machine learning based-closed loop EEG-TMS
15:00—15:30
李宁飞(夏里特医科大学):
Connectomic Deep Brain Stimulation
15:30—15:45
李蒙蒙(郑州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于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鸟类空间认知表征与飞行调控研究
15:45—16:00
茶歇
16:00—16:30
柳彭(图宾根大学Hertie临床大脑研究所):
Somatosensory ageing in humans
16:30—17:00
章昊苏(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
脑网络分析技术在脑功能分析中的应用
17:00—17:15
庞雅静(郑州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实验室):
抑郁症多模态脑网络研究
2.访问团成员介绍
团长:杨林,博士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研究所,现任脑神经成像公司NIRX预研部高级科学家,主持开发下一代光电脑机接口的软硬件技术关键内容。专注光学与光电子学领域多年,在国外科研及产业界关键技术部门工作经验丰富,主要围绕散射光学、光传感、单光子计数、光学颅脑成像和光电脑机接口等内容,在领域内知名学术刊物和重要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在德国能源与环境部下属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国家实验室PTB)从事博士工作期间获教育部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表彰;曾获欧盟玛丽居里全额奖学金,参与欧盟科研执行司专项“基于先进光子学的脑创伤与脑损监测”,现兼任德国标准化协会(DIN)专家会员,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医疗电气设备标准制定委员会委员。
副团长:黄惠燕,2024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荣获“中欧杰出青年科学家”称号,任德国莱布尼兹研究所FIZ Karlsruhe资深研究员,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Xtramind公司和美国Attensity集团核心算法研发主管,知名电商唯品会AI团队创始人及算法专家,用AI技术成功创造百亿商业价值;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AI方向专利15项,学术演讲五十场,带团队编著《Chatbot in Action-聊天机器人实战》;在2020年创立Morningsun Technology (MST),拥有一支由中德顶尖AI科学家组成的优秀团队,运用世界领先的语义分析、深度学习和大模型技术等AI综合解决方案,是提供多语种NLP技术+AI赋能的底层技术服务公司。MST研发的MDH脑科学数字平台,致力于脑疾病的数字疗法和数据挖掘领域,如低龄孤独症ASD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筛、评估和诊断,数字干预和治疗、数据AI分析等。
徐嘉华,德国图宾根大学Hertie临床大脑研究所和丹麦核磁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机器学习的闭环神经调控,在Brain Connectivity、Clinical Neuropsychology、Cerebral Cortex、IEEE NER/EMBC/SMC 等累计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同时兼任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脑机接口专刊的客座编辑。此外获得了2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和4项中国专利授权,受邀10余次在国际会议/工作坊/夏季课程上做学术报告。在担任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副主席和附属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青年委员会主席期间,成功组织举办了2022年第13届中欧论坛和2021年IEEE-ICHMS国际会议下的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分论坛。
李宁飞,德国夏里特医科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神经调控、深部脑刺激和神经影像。在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Biological Psychiatry、NeuroImage等期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4000次,参与两项德国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深部脑刺激神经影像分析平台Lead-DBS核心作者。担任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协会理事、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青年专委会委员,德国德中工程教育交流协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脑功能研究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柳彭,德国图宾根大学Hertie临床大脑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躯体感知觉的自然衰老过程和躯体记忆网络及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在对躯体感知觉的衰老过程的研究中,主要使用亚毫米分辨率的7T核磁共振结构像和功能像,同时还会与小鼠双光子钙成像及组织学分析进行交叉比较。而在躯体记忆网络的研究中,则使用亚毫米分辨率的3T核磁共振功能像,同时结合临床心理学疗法进行研究。在Nature Neuroscience、eLife、Journal of Neuro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Organisation of Human Brain Mapping等多个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论文。此外曾多次受邀担任因斯布鲁克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前沿的客座讲师。
章昊苏,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博士后,长期从事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研究,聚焦脑网络重建与功能调控技术的转化应用。自博士阶段起,参与和开发多个图像分析技术,包括基于TMS与DTI的运动功能网络重塑机制研究、胶质瘤术前功能保护模型构建、以及脑功能调控靶点的识别技术。在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及慕尼黑工大工作期间,建立了高效的脑图谱分析流程,并推动TMS在术中导航与术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多篇文章以一作发表于HBM等领域高水平期刊。具备扎实的影像处理与深度学习算法开发经验,熟悉FSL、ANTs、Brainlab及PyTorch等工具。
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研究生,企业界人士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会交流!
联系人:李老师
邮箱:limengmeng@zzu.edu.cn
(供稿人:李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