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高血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一百多年前Riva 一Rocci 发明了袖带血压计后医学界才对高血压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有了认识。20世纪50--60 年代开展了大量人群血压分布及血压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了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特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定。人群血压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如何确定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的分界点(cutoff point )一直是高血压流行病研究的重点。从理论上讲,分界点的确定是人为的,但从临床角度看,这个点应该是能区别“有病”和“无病”的最佳点。这和确定任何呈正态分布的生理指标正常值的原则是一样的。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和论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收缩压140 mmhg 和舒张压90mmhg 是能够最佳地(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预测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血管病的分界点。但是,是采用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各家有不同的意见。由于收缩压测定(根据柯氏音第一音)比较准确,故最初推荐使用收缩压。以后研究发现舒张压的临床意义更大,故又推荐使用舒张压。此外还对平均血压以及近年来对脉压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结果说明这两种指标不适合作为区分“高”和“正常”的指标。经过多年争论和研究后,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同时采用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指标。因此“收缩压≥140 mmHg 及/或舒张压≥90 mmhg ”被国际上公认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确定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同时,国际上也对血压测量的方法、仪器、环境和测量次数等影响因素作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血压测量的标准化方法,对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和国际间比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1 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经过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在对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
(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
(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化’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1.2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1958.1959年第一次调查(部分省市),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约50万。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粗略地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5.1%。1979-1980年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约400多万。采用了当时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60195 mmHg为确诊高血压,140/90mmHg和160/95mmHg之间的为临界高血压)。没有把血压值是140/90的人诊断为高血压。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及/或舒张压≥91 mmHg),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73%。1991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90多万。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 mmHg或两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13.58%。如按第二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及/或舒张压≥91 mmHg)计算,患病粗率为11.88%。 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太可能根据上述三次调查结果精确地估计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但这些资料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采用了同样的年龄组和血压测量方法。在采用了同一标准(第二次调查的标准)后数据完全可比。结果显示,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4.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 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有研究提示脑卒中发病率约250/10万人,而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脑卒中发病是冠心病的5倍。因此,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 我国人群血压水平从110/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11 0/75mmHg比较,血压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倍,血压140-149/90-94mmHg,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2倍,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0倍。 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与1996年比较,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增加39%。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全国超重人数2.0亿,.肥胖人数6000多万。儿童肥胖率已达8%,应予以重视。与1992年比较,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调查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患病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密切相关,脂肪摄入多且体力活动少的人,患上述慢性疾病的机会多。 |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1958.1959年第一次调查(部分省市),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约50万。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粗略地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5.1%。1979-1980年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约400多万。采用了当时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60195 mmHg为确诊高血压,140/90mmHg和160/95mmHg之间的为临界高血压)。没有把血压值是140/90的人诊断为高血压。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及/或舒张压≥91 mmHg),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73%。1991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90多万。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 mmHg或两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13.58%。如按第二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及/或舒张压≥91 mmHg)计算,患病粗率为11.88%。
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太可能根据上述三次调查结果精确地估计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但这些资料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采用了同样的年龄组和血压测量方法。在采用了同一标准(第二次调查的标准)后数据完全可比。结果显示,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4.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
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有研究提示脑卒中发病率约250/10万人,而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脑卒中发病是冠心病的5倍。因此,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
我国人群血压水平从110/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11 0/75mmHg比较,血压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倍,血压140-149/90-94mmHg,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2倍,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0倍。
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与1996年比较,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增加39%。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全国超重人数2.0亿,.肥胖人数6000多万。儿童肥胖率已达8%,应予以重视。与1992年比较,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调查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患病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密切相关,脂肪摄入多且体力活动少的人,患上述慢性疾病的机会多。
1.4 心脑血管病成为国人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
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1958.1959年第一次调查(部分省市),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约50万。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粗略地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5.1%。1979-1980年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约400多万。采用了当时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60195 mmHg为确诊高血压,140/90mmHg和160/95mmHg之间的为临界高血压)。没有把血压值是140/90的人诊断为高血压。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及/或舒张压≥91 mmHg),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73%。1991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90多万。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 mmHg或两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13.58%。如按第二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及/或舒张压≥91 mmHg)计算,患病粗率为11.88%。
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太可能根据上述三次调查结果精确地估计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但这些资料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采用了同样的年龄组和血压测量方法。在采用了同一标准(第二次调查的标准)后数据完全可比。结果显示,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4.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
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有研究提示脑卒中发病率约250/10万人,而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脑卒中发病是冠心病的5倍。因此,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
我国人群血压水平从110/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11 0/75mmHg比较,血压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倍,血压140-149/90-94mmHg,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2倍,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0倍。
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与1996年比较,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增加39%。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全国超重人数2.0亿,.肥胖人数6000多万。儿童肥胖率已达8%,应予以重视。与1992年比较,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调查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患病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密切相关,脂肪摄入多且体力活动少的人,患上述慢性疾病的机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