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泰教授应邀在历史学院做了题为“从考古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人像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李锋教授主持。
罗泰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外人像文物的出土概况,并提到了商周时期中原地区人像文物出土较少的现象。针对近年一些相关的热点问题,罗泰教授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比较兵马俑与古希腊雕塑的差异,罗泰教授指出了中原地区古代刻意回避重要人物形象的文化现象,并进一步提出商周时期的这种现象或许与当时的信仰与观念有关。
在报告中,罗泰教授运用到的全球化视角给大家许多启发。同时,罗泰教授指出,在文化人类学方面,中国外的朝鲜地区、犹太教以及早期佛教造像等在历史上都曾经存在过忌讳人像的文化现象。在这些文化背景下,重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往往被省略或用其它物品替代。这些现象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原地区商周时期考古材料所见的人像比较少的问题。
通过对商周及秦代人像母题数量的变化,罗泰教授同时指出了其中其它为人们所忽略的问题。譬如随着人像及神像的出现,石刻文物在东周到秦汉也逐渐丰富。另外,铜镜也由一种极罕见的外来物品成为生活常用品。种种现象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人像及石刻的相关理念发生了变化。
罗泰教授以人像这一突破点,结合全球化视角以及长时段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系统阐释了中国人像从早到晚的历史特点及变迁。罗泰教授的讲座不仅为听众带来了全新的研究理念,也广泛启发了听众就考古材料及其相关的社会意识研究的深刻思考。
最后,罗泰教授就师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报告会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罗泰教授是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著名学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出生于德国,,198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师从张光直先生。毕业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河边分校。1993年起至今,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多年以来,罗泰教授致力于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研究,特别关注学科之间的互补研究和考古学数据能够提供新信息的重要历史课题。先后出版《乐悬:编钟和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宗子维城》等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