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1日,历史学院2016年冬季游学会讲分别以“求学伊洛”、“问道函关”为主题在洛阳市和三门峡市举行。历史学院国学系主任戴庞海、中国史系主任袁延胜等教师, 2016级国学、历史专业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参加游学会讲活动。
10日上午,师生们乘车抵达洛阳参观考察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自北魏开凿,历史悠久,是中国珍贵的石刻艺术宝库,更是中原历史文化的优秀代表。下午,师生先后参观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遗产地关林和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在古代艺术博物馆中,历代古墓葬集中展示,通过古代墓葬的结构和形制考察学习,加深了对中原地区丧葬文化和习俗的认识。
11日上午,以“老子和函谷关”为题的会讲在灵宝市函谷关举行。主讲人袁延胜教授以函谷关的要塞位置为切入点,讲述了老子与函谷关的关系,以及老子的主要思想。袁教授指出,老子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老子的自然、无为、柔弱、处下、不争等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处事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子》一书思想深邃,充满了智慧,需要我们去体悟、去发掘,去传承。函谷关作为撰写《老子》的地方,是道家文化的圣地,值得我们来凭吊、来学习。下午,师生们参观了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本次游学会讲中,师生们本着知行合一的精神,不畏风寒路遥,发扬“坐风立雪”院训精神,在游学会讲中领略中原历史的深厚底蕴,发掘中原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努力建设中原历史文化省级特色学科和具有中原历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为 “让中原更出彩”的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