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开学典礼暨“嵩高维岳”国学会讲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登封嵩岳寺塔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彭卫先生、登封市文物管理局负责同志、历史学院党政领导、部分教师及2018级全体本科、硕士、博士新生和来自其他院系师生共380余人参加活动。
历史学院考古专业张莉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向同学们讲述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强调当代大学应有的国际视野。杜欣越、陈怀鹏分别作为新、老生代表发言。
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安国楼教授在典礼上致辞,对郑州大学2018级新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师生们介绍了历史学院取得的成绩以及嵩阳书院的深厚底蕴和当代价值。他指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立足中原大地,以中原历史文化为依托,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成绩属于过去,奋斗点亮未来。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历史新阶段上,以势为依对新生提出三点期许:立德问礼、人文情怀、求是担当,秉承“坐风立雪,求是维新”的院训,着眼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紧紧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向着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不断迈进!
国学会讲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彭卫先生以《风俗文化漫谈》为题开坛设讲。彭先生以历史风俗视角,讲述了历史风俗文化和历史学习方法。认为历史是一个整体,对历史的区分只代表将历史作为逻辑划分的主观意向,并不是人类历史本身;历史不是静止的,此前的“历史”是“当下”存在的源头,“当下”的存在又成为将来走向的因素。历史和今天的风俗之所以以具体细致而微的现象呈现,是因为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入碎片化和空洞化,但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真实历史知识传达给公众。彭先生指出,风俗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在对待外部环境以及交往中所呈现的普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作为其外延部分则是构成这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基础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国的传统史学始终将风俗放在重要位置上,这与中国古代国家重视风俗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直接相关。
会讲结束后,师生们考察了“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嵩阳书院和东汉三阙中的启母阙、少室阙等历史文化遗迹。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历史学院在“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地——嵩岳寺塔举办开学典礼暨“嵩高维岳”国学会讲,旨在发掘中原文化遗产的内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学子们深入学习钻研历史文化知识,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原历史文化一流学科建设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