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至19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举办“传承与保护:中国古代陵墓研究的意义”学术研讨会。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宏阳,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韩国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先生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洛阳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历史学院党委书记、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可猛主持会议开幕式。
吴宏阳副书记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指出本次会议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对促进中国古代陵墓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祝愿大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勤奋创新,精诚合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做出更大的贡献。刘庆柱先生在致辞中指出,帝王陵墓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和焦点,近日汉文帝霸陵以及唐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确认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帝王陵墓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的特征与脉络,是历代王朝“家国同构”理念的集中表达,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新民研究员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刘尊志教授代表课题组进行致辞。
韩国河副校长作了《传承与保护:中国古代陵墓研究的思考》主题发言,系统阐释中国古代陵墓的特殊性、普遍性和变异性特征,强调中国古代陵墓的历史、文化、审美、科技和时代等五大价值,指出历代帝王陵墓研究对于阐释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中华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发言,焦南峰、马永赢、韩建华和罗丰分别介绍了秦东陵、汉文帝霸陵、丝绸之路青海道和西夏陵的考古新进展,阐释其文化风貌。许志强、刘尊志、韦正依次阐释了南朝陵墓、先秦陵寝和十六国墓葬的核心特征和时代内涵。张建林、孙新民和刘毅分别就北宋皇陵保护、“唐陵无献殿”和明代藩王陵墓特征与价值进行了专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