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第二十期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研究生学术沙龙在郑州大学法学院328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研室顺利举行。本期沙龙主题为“中国宪法文明新形态的法理阐释与实践向度”,由青年教师陈建担任主持人,2023级硕士研究生刘哲源担任主讲人,苗连营老师、郎志恒老师、李浩老师、车骋老师担任评议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人参与点评。

沙龙伊始,陈建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此次沙龙的主题和汇报人情况。随后,刘哲源同学围绕“中国宪法文明新形态的法理阐释与实践向度”主题进行汇报,首先从大历史观和大法学观相结合的角度,以中国宪法独特性和优越性为基础探索中国宪法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其次以层级式梳理和外延式界定相结合的方式,关注中国宪法文明新形态理论内涵并阐释中国宪法文明新形态概念;最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提炼科学观念、依托实际制度诠释中国宪法文明新形态的实践特征和方法。
沙龙进入主题评议环节:郎志恒老师指出需要锚定对“形态之新”的证成,认真梳理制宪行宪历史资料以及能够反映西方宪法文明发展的文献资料。车骋老师认为可以在宏大的概括性表述基础上融入合宪性审查等实际制度、关注宪法与部门法共同发挥治理成效等实践特色。李浩老师对文章大小标题的衔接度和表述方式提出建议,指出“实践向度”要回归主旨,结合具体制度。陈建老师也作出点评,认为在介绍中国宪法文明新形态之前首先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宪法文明新形态”的相互关系,使论述逻辑更加清晰。与会的硕士生、博士生们也一一点评,指出此次汇报在思路、格式、语用习惯、参考文献各个方面的现存问题,为主讲人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最后,苗连营老师总结道:中国宪法文明新形态这一命题具有鲜明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既囊括宪法学的核心理论与概念,又涉及历史学、伦理学等不同学科。在论述过程中要有机结合“建构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时代背景,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宪法的内在关联与良性互动。希望刘哲源同学继续保持学术习惯和问题意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从法理上寻找逻辑、从实践中凝练论据。
此次沙龙,既有老师们高屋建瓴的评价与指导,又有同学们聚精会神的学习与讨论。在持久热烈的掌声中,活动圆满结束。(初审:刘哲源;复审:陈建;终审: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