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13:00-16:00,郑州大学法学院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沈伟教授作题为《涉外法治:一个自下而上的视角》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郑州大学法学院马志强教授主持,郭德香教授、贺辉副教授、黄洁琼老师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五十余人参加。

讲座伊始,马志强教授介绍了主讲人、参会人以及报告主题。随后沈伟教授从中美贸易摩擦与安全泛化背景切入,剖析当前国际经贸规则面临的安全困境。他指出,对抗性议题频现挤压合作性议题空间,排他性、竞争性规则逐步取代合作性规则,国际经贸协定呈现“武器化”趋势,成为国家安全的竞争工具。国际经贸秩序正从规则导向转向权力导向,多边贸易体系经历“去法化”与“去网化”,区域化、小多边机制冲击全球体系。国际法领域亦现工具化倾向,国内法外溢现象凸显,民族主义国际法观逐渐压倒全球主义理念。
结合我国实践,沈伟教授强调,涉外法治建设需立足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以“制度性开放、高水平开放”为导向。立法层面应强化国际法视角,将开放思维贯穿从网络用户的社区规范到电信法制定等各环节,突破单纯依赖域内法的局限,构建内外联动的规则体系;司法领域则聚焦国际商事法庭与仲裁中心建设,通过纵向梳理我国仲裁发展脉络、横向对比国际仲裁中心特征,提出仲裁法修改需强化司法对仲裁的友好性原则,减少行政干预。同时在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注重抗辩式技能训练,推动诉讼式仲裁模式的应用,系统性提升涉外法治实践能力。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许多同学针对涉外法治中的热点提出了问题,如基于立法的前瞻性与开放性立法者应如何应对等问题,沈伟教授逐一解答,并为大家提供了深入的见解,激发了大家对涉外法治实践路径的深刻思考。
讲座尾声,马志强教授对沈伟教授的精彩发言进行了总结。马志强指出,沈伟教授秉承开放理念,从宏观与微观、国内与国际、立法与司法的多维视角,以详实数据阐释了构建中国特色涉外法治体系的路径,尤其在仲裁法修改、涉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他强调,全球化背景下需着力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立足中国立场提出解决方案,为全球法治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此次讲座主题鲜明,内容深入,学术氛围浓厚,为与会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次学术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初审:黄洁琼;复审:马志强;终审: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