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我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揭榜挂帅”赛场上,他们的答卷充满“乡土气”

为了一份数据、一个问题、一个解决方案,从学校的实验室到乡村的田间地头,一群群青年师生多次往返,寻找与验证着自己心中的答案。

如今,他们站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赛场上,将自己团队研发的解决方案进行介绍和展示,展现出自信和从容。在赛场上,有这样一批榜题和方案,它们从田间地头走来,瞄向广阔的农村天地,聚焦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等方向,充满了乡土气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绿筑智建”团队提交的答卷。

今年4月,中建科工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发布榜题:“绿色建材、低碳之路:可持续生物质复合建材减碳、净碳、固碳新技术”。

榜题中描述,“在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大力推进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今天,采用生物质替代或与传统建筑材料相结合形成‘可持续生物质复合建材’的特色和优势,在我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进一步凸显。”

对此,郑州大学“绿筑智建”团队给出的方案是“农业生物质纤维强化再生水泥3D打印绿色建材”。

当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具备独特的生物质纤维优势,但其大部分用于燃料烧掉,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生物质纤维仍然存在着高质利用率偏低的现况。同时,再生水泥3D打印建材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建筑材料,具备可持续、低碳的特性。然而,传统上3D打印技术与再生水泥基材料相结合,其可打印性较差。

如何将农业生物质纤维、再生水泥、3D打印技术三者有机结合,成为团队研发的方向和目标。

“农业生物质纤维如何掺加?掺量多少?与再生水泥如何协同调控3D打印建材的性能?”团队指导教师、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教授王娟坦言,一系列技术问题曾摆在团队面前。


其中,团队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几种材料配比问题。例如,水泥自身的水胶比、秸秆纤维与再生水泥的调制配比等,都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胶凝材料太稀,打印出的成品容易‘塌’,若太稠,成品无法顺利流出。”王娟说。

对此,团队一方面对生物质纤维与水泥表面的桥接作用进行机理分析,一方面进行大量试验,不断寻找最优配比。

团队成员、该校水利与交通学院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杨云波对此深有感触,“开始时,我们曾连续几天反复在调制配比与打印的循环中,效果不好就返工,继续改进。”

对于团队而言,这是一场拉锯战。团队队长、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席歆玥坦言,自揭榜以来,由于课题本身的难度,自己在追赶进度中曾几次因压力大忍不住流泪。好在,团队最终在一次次试验之后,找到了最优配比范围。

与普通水泥相比,该团队研制的这种新型材料不仅在抗折强度性能上提升了22.5%,而且能够降低53.3%的碳排放量,具有良好的减碳效果。

对于技术未来前景,王娟则表示,产品可根据不同适用场景进行配比优化,用于预制构件、道路工程、基础设施、景观建筑等,以科技之力引领绿色建材与智能建造新时代。

新闻报道链接:

https://s.cyol.com/shuzibao/cmsfile/cms_json/zqzx/Newspaper/content/202412/24/content_404607.html?isshow=1

 



上一条:郑州大学研发项目团队积极参与“1·8玛多地震”灾害评估工作

下一条:郑州大学水利工程前沿与科技创新博士后论坛成功举办

关闭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校园内泊月路东段

常用电话:院办公室 67783172   研究生招生 67781310   本科就业 67783173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