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学院两支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南水北调工程一线,围绕“国家水网建设”与“供水管道关键技术”两大主题开展深度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校企合作与技术攻关,团队以专业视角解码国家重大工程的科学内涵,展现新时代水利学子的使命担当。
溯源工程精神,见证生态民生双赢
在丹江口水库与中线工程纪念馆,实践团队通过沙盘模型、历史影像与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了这项跨越四大流域的“世纪工程”。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20余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与工程技术的突破性成就共同铸就了南水北调的丰碑。
数据显示,自中线工程通水十年以来,累计向北方输送优质Ⅱ类水超100亿立方米,助力郑州贾鲁河等断流河道恢复基流,城市热岛效应降低0.8℃,地下水位年均回升1.2米。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内清水潺潺、绿意盎然的景象,更印证了工程对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的深远影响。
攻关管道技术,护航输水“生命线”
“管道科研实践团队”走进山东龙泉管道公司河南分公司,围绕PCCP(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生产工艺展开科研攻关。团队全程跟踪钢筒焊接、混凝土浇筑等全流程工艺,参与抗压强度测试与传感器连接试验,并创新提出管线腐蚀防护方案,为企业技术升级注入新动能。
据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采用的超大口径PCCP管道内径达4米,抗压强度50兆帕,设计寿命超百年。团队成员表示:“只有扎根一线,才能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工程实践。”目前,团队已积累管道结构优化、材料耐久性提升等关键数据,为后续技术转化奠定基础。
解码国家水网,擘画战略新图景
“国家水网调研团队”以中线工程为轴心,系统考察跨流域调水的战略布局。在穿黄工程现场,团队深入黄河底23米处的隧洞,见证全长3450米、误差精度毫米级的盾构技术奇迹。双隧洞设计实现年输水量320立方米/秒,成为跨流域调水的技术标杆。
调研发现,中线工程通水后,京津冀地区浅层与深层地下水位分别回升2.25米和6.72米,为“四横三纵”国家水网规划提供实证支撑。团队成员通过调研,对未来以技术创新驱动人水和谐、推动引江补汉工程与区域水网融合、“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等水网建设新格局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是水利与交通学院深化产学研融合的重要举措,以专业为基、以实践为径,展现了新时代研究生“知重负重、敢为善为”的青春风貌。未来,学院将持续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兼具创新力与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人才。
媒体宣传:
《河南日报》——《郑州大学研究生寒假社会实践团深入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网址:
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413856166393675776516911
中国网——《郑州大学研究生开展“源起中线,水韵传承”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网址:
http://jilu.china.com.cn/2025-02/19/content_43031509.htm?f=pad&a=true
管道科研实践团队
国家水网调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