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教育,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日期:2024年03月12日 08:38 发布人:马一茗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字有千钧,落地有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全国两会上,关于教育的讨论热度始终不减。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办好教育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基民族复兴。

培根铸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园,散落着18处历史遗存,其中有3处是国家级文保单位,这些文物的背后是一个个红色故事,这样的红色传承可谓得天独厚。

英烈伴读育新人。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介绍,学校用坚定的红色信念铸造学生的思想堡垒,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信念,是一团火焰。

作为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让青年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如烈火般熊熊燃烧。

“大学必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要全链条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全方位推动基础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说。

中华民族,是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

过去一年里,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春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如何自然融入教学一线实际”为题进行调研,组织教育实践沙龙活动,推进地方课程建设。

“通过这一年的履职工作,我更加明确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职责使命,也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共绘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丽画卷。”贺颖春说。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

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涵盖古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校本教材《每日一诵》,成为学生日日温习的课本之一。淮剧、楹联、围棋、书法、剪纸、民族器乐、中医药文化等也渐渐走进了学生视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包含丰富的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民族自信的思想元素,蕴含着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磅礴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说。

启智润心担使命,培根铸魂育新人。从红色基因铸魂到传统文化培根,从树立报国之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批批青少年正茁壮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育才造士,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而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主阵地。

当下,中国教育正以令世人惊叹的加速度发生着变化——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

这一串数字,量化了一个国家教育的快速腾飞,标注了一个民族的奋斗足迹。每一个小数点乘以庞大的学龄人口基数,背后都是数以万计青少年接受更好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量变”到“质变”,人才培养向着优质迈步。

“临夏地区教育进步很快,我们正在努力满足学生和家长‘上好学’的愿望。”全国政协委员、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居集镇深沟小学教师马晓丽期盼,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全汉炎呼吁,学校要给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性,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培育出高素质人才。

以青春之我,筑强国之梦。

从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累计吸引1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到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教育系统着力强化基础学科、工程师、技术创新等人才培养,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正在日益加强。

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再到超越引领,来自13所高校的多名科研人员参与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彰显了强国建设中高校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决心和力量。

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核心抓手与最大变量是教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再到教育家精神,“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素养内涵不断具体、明晰、丰富,也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更为崇高的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的师范生是国家未来教师的‘国家队’,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校园学习是未来教师成长的沃土,社会实践是未来教师成才的舞台!”今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向师范生们发出号召。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建议,推动完善国家教师荣誉表彰体系。“我们要让教师群体切切实实地感受自己身边的榜样力量,并且把这些榜样的力量移植到工作过程中去。”

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正在稳步迈进,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卓越人才正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

改革创新,以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奔赴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当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如何通过系列改革,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敏锐地关注到,“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他说,“综合”二字点出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过去很多改革都是单兵突击,现在发现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加强综合性、协调性、系统性,所以强调综合改革试点。”

在刘林看来,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进行资源结构布局的优化以及增强中西部高校办学实力等,这些内容都抓住了当前各学段、各类型教育中的关键环节或者突出短板。”

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优化学科布局,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至关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提出,要强化学科布局对关键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优化高校学科布局的分类管理机制,以重点关键技术攻克为突破口,明确不同类型高校人才自主培养的目标方向,促进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类型学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范峰结合自己学校的改革实践介绍:“我们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成为全国首批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的学校。学校设立了人工智能班等5个院士特色班和生命健康等3个未来技术拔尖班,开展本硕博预留师资一体化贯通培养。”

产教融合作为科技、人才、产业的交汇点,应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源表示,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求“新”中汇聚创新人才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建议以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依托,系统构建成熟稳定的产教融合机制,推动高等教育界和产业界在人才供给、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方面深度开展创造性合作,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说。

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支撑”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代表委员一致认为,要紧紧抓住学科龙头,在前沿学科布局上早“落子”、谋先手,通过系统改革和锐意创新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最终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复兴之路,已经铺就;强国使命,重担在肩。走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教育人正踔厉奋发,赓续前行。(本报记者 于珍 梁丹)

© 2016-2020 郑州大学学生处 联系邮箱: xscxuan2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