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教育交流,厚植民心

日期:2018年09月05日 16:08 发布人:于苏静 信息来源:光明网 点击:

8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提出到实施,反映了世界各国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搭建了多方合作的平台,对推动人类发展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根基,是开展长期国际合作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

要走深走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我们需要深入开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而教育的国际化更应先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各异,要实现互联互通,不仅要积极发展经济,同时也要加强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让“一带一路”建设植根民心。

自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世界各国来华留学生源国有了新的变化。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在华留学生生源国家和地区总数为205个,创历史新高,前10位生源国依次为韩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日本和越南。相较2012年,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泰国学生数量排名分别上浮了5位、2位和1位。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反映了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5年来的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国际认同日益增强,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影响力持续扩大。民心相通,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在文化和价值层面的沟通与交流。教育,正是推动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促进沿线国家人民相互了解和理解的最佳方式。

教育交流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保障,为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提供长期性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卓有成效的民生援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各异,要实现真正的互通,不仅要积极促进经济合作,同时也要加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打下坚实的民心基础,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长期高质量的教育投入可以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一带一路”沿线的教育合作,坚持人文交流先行,既建立了良好的区域人文交流机制,又搭建了民心相通的桥梁,为共建“一带一路”在教育领域的互利互惠寻找到长期发展的最佳契合点。在过去5年里,“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沿线国家间的签证便利化,扩大了教育领域的合作,形成往来频繁、合作众多、交流活跃、关系密切的携手发展局面。

根据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我国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以国家公派留学为引领,推动更多中国学生赴“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留学。2016年,我国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选派908名涉及37门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出国培训进修。目前,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8月2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我国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制定印发了教育、科技、金融、能源、农业、检验检疫、标准联通等多个领域的专项合作规划。通过实施“丝绸之路”奖学金计划,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等,为沿线国家培育技术管理人才。2017年,来自沿线国家的留学生达30多万人,赴沿线国家留学的人数6万多人。

深化教育交流,是今后共建“一带一路”,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的重要途径,是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人才资源的保障。

多方位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桥梁,有助于深入推动沿线各国互学互鉴、谋求共同发展。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从学历学位互认到共同课题研究,切实推行教育的全方位合作。截止2017年4月,我国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国家24个。各大高校、研究院重点组织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全面加强对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和理解,为推进民心相通提供智力支撑。一是设立专项课题,共发布了141项研究课题,其中70项涉及“一带一路”的46个沿线国家。二是形成系列智库报告,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报告课题,系列报告覆盖66个沿线国家。

教育的交流合作,也以各种形式不断推进,形成区域教育多方位的合作模式。中国高校承载高端人才培养的重任,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共同合作,培养未来领袖。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亚洲大学联盟,在教育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促进各个国家之间,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加强亚洲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民心相通。2018年,清华大学共录取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00名本科国际学生,其中超过1/3的国际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共招收来自98个国家的国际研究生,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共379人,占国际研究生录取总数的38%。

深化教育合作,通过更多基层文化的交流,让百姓有了更多“充电”的机会。今年7月7日,缅甸的仰光中国文化中心正式启用,将常态化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向公众提供包括中国语言、文化艺术、非文化遗产、武术、传统医学、烹饪美食等培训课程。中心除了向当地民众展示中国优秀文化,还为中国民众了解缅甸历史文化提供平台。其他海外文化中心也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教育合作交流,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福祉,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中国将会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增进教育合作交流的全方位发展,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生活新篇章。(潘庆中,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 2016-2020 郑州大学学生处 联系邮箱: xscxuan2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