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三个着力点

日期:2015年12月31日 00:00 发布人: 信息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点击:

    
近年来,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精品项目建设、辅导员博客、博文评选、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 2013 — 2017 年) 》的印发等都是国家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搭建的良好平台。尤其是 2014 年 3 月 25 日教育部颁布实施《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 (以下简称《标准》 ) , 2014年 9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师大师生座谈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好教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规范和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实现深度内涵发展和广度外延发展亟待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高校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要在准确定位、提升素质、方法科学三个着力点上不断深化完善,才能不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新局面。
一、准确把握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所谓角色定位,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对于任何一种职业来说,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取决于该职业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准确,对辅导员搞好千头万绪、忙碌繁杂的日常工作具有引导作用,对辅导员完善知识结构具有促进作用,对辅导员走上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是辅导员找到组织归属感、事业成就感的关键性因素。
准确把握辅导员的定位,首先要辩证地处理好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之间的关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标准》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作为教师,辅导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作为知心朋友,辅导员应维持双方认可认知模式下的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的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相互联系,并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是相互联系的:一是二者都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桥梁,都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而服务的;二是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人生导师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知心朋友的爱心作保证。知心朋友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于人生导师的身份加强教育效果。但二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人生导师侧重于教师的导向功能、传承功能、约束功能,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和约束性。知心朋友则更侧重于教育双方的平等性、包容性和对话性。辅导员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与朋友之间的共性与区别,把握好亦师亦友的关系,切实把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辅导员的定位,还要将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教育人” 、 “引导人” 、 “关心人” 、 “帮助人”上。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在做人的工作,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归结到这四个“人”上:一方面,辅导员要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在比较、选择、消化、吸收后将其内化为认知,外显于行为。另一方面,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还要主动关注学生需要,满足学生需要,获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和理性认同, 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 笔者认为,辅导员不应代替学生做出选择,而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经验阅历支撑下难以达到的高度和有限的广度上教育引导学生。辅导员不应盲从迎合,而要用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思想觉悟去言传身教。辅导员更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是关心关爱我们的学生。辅导员亦不是一意孤行发号施令的指挥官,开展工作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现实关照性的原则下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
最后,准确把握辅导员的定位,还需要全面科学地认知自己。人是事业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辅导员自身定位的科学认知是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基础。为避免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盲目性, 辅导员首先要利用各种科学测评工具进行自我认知分析, 全面客观地了解自身职业倾向、 性格类型、 动力特点、 爱好特长、 优势劣势等内容。其次, 辅导员要结合自身特点储备辅导员职业相应的宽口径知识,在学习、思考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最后,在科学分析、确立方向的基础上,辅导员要结合工作实际情况,有侧重地选择职业化发展方向,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等方面专家型辅导员目标迈进。 目标实现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目标金字塔建立的科学性、 现状与目标的差距性分析和职业目标前进动力的激发等内容, 做到辅导员深度内涵发展和广度外延发展进程中的知情意行统一。
二、注重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全方位完善
辅导员素质涵盖了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职业情感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1 .思想政治素质。习近平把“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作为“好老师”的第一个标准。他说: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 、 ‘解惑’ ,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的引路人,是真理信仰的传播者,更要把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正能量。
2 .道德品质。当前,高校辅导员所应执守的“德”可以具体化为《标准》中的“职业守则” 。 “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这五条职业守则原则性、约束性、完整性地规范了高校辅导员的道德、约束了高校辅导员的行为,应当成为高校辅导员群体人人熟悉、人人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3 .职业情感素质。习总书记把“有仁爱之心”作为做好老师的四个标准之一。他指出,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好老师还要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以“仁爱之心”为核心的职业情感素质是推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强大力量,是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
4 .业务能力素质。辅导员职业技能一共有 9 项,它们就是《标准》中的 9 项辅导员职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上述功能的技能和水平,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辅导员还要在科学知识积累和学科研究支撑的同时,选定研究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掌握专业技能,成为领域内不可替代的专家型人才,实现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在明确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前提下,以学习促进思考,以思考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学习水平,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 .勤于学习,做具有广博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和学术科研能力的辅导员。一要通过学习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辅导员应加强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 提高文化素质, 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实践探索,拓展知识视野,不断提高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科学引导力。二要立足前沿及时完善知识体系。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辅导员要站在思想文化的前沿,带着问题意识定期开展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针对新形势、新变化和新问题,辅导员要及时补充知识,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运用新的载体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意识形态斗争中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武装学生的头脑,化解矛盾冲突,解答各类困惑,成为学生公认的人生导师和可信赖的知心朋友。三要努力提升学术科研能力。辅导员应基于客观的自我认知,从辅导员职业功能中选择具体方向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成果的科研成果,进而将自己打造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开展专项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开展理论研究、研究工作案例、申请科研课题、组建学术团队、交流协同创新等都是辅导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2 .善于思考,做遵循教育规律、具备先进理念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辅导员若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首先要充分关注和关心学生必要的需求满足,使学生从情感上能动地选择和接受教育内容,并积极和主动地将接受的信息加工转化为理性认同,最后外化为积极的行为。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辅导员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行为表象背后的真实动机,确定准确的问题关键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的特点,辅导员要在满足学生低层次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高层次精神追求。同时,要运用网络载体创造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 2010 微博元年以来,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大学生网民是热情而懵懂的,他们活跃于各类新媒体平台,成为接受和传播网络舆论的生力军,但与此同时他们中不少人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认识能力、鉴别能力、批判能力和转化能力,极易在隐性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过程中成为虚假信息、 “西化”思潮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放弃了网络,就等于放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高校辅导员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做出正确引导。同时这也是《标准》中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功能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辅导员要从提升媒介认知掌握应用技能、增强媒介意识调整工作思路、增强主体意识协同创新品牌、形成批判意识能够去伪存真、关注需求动态加强舆论引导、履行媒介道德共营绿色网络六个维度加强媒介素养以适应微时代互联网新技术发展和社会体制转型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目标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环境下更好实现。
3 .勇于实践,做探索新办法、找寻新途径和显性、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辅导员。 辅导员要注重把所学所思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实施运用检验效果,在实践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水平。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工作的变化, 构建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模式。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两种相互补充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同样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辅导员开展工作要在五个活动形态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各自优势。一是语言载体,通过书籍的书面语言和教育者的口头语言传递教育信息, 语言的丰富性体现在形式多样的书刊、 口号、 演讲、 报告、 授课、谈话、微课等载体。二是活动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并融于活动。三是文化载体,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形成优良校风、 学风和教风, 构建大学精神和良好育人环境。四是无形载体,即对教育者加强人格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五是网络载体,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引导网络舆论, 提高学生媒介信息的辨别、批判和转化能力。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李琳

© 2016-2020 郑州大学学生处 联系邮箱: xscxuan2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