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共青团新闻 >> 正文

【中国青年网】当代青年志愿服务情况和意愿调研报告

日期:2022年09月05日 10:21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学校:郑州大学

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作者:潘静琦、宋婧斯、王欣、金夜心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不断开拓创新,积极鼓励动员广大志愿者在西部开发、扶贫济困、大型赛会、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及助老助残等各个领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数以万计的人自愿投入到了为社会服务的队伍中,为我国抗击疫情贡献了巨大的能量。个人发展而言,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实现优秀青年的综合发展。【1】2022年8月,本团队对全国各地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志愿类型、宣传方式、参与情况、志愿效果、回馈情况、发展与不足等,旨在了解中国各地区做志愿整体情况。

一、 调研背景

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以及党的二十大来临之际,广大青年学生更要生气勃发。本次实践通过问卷调查青年团体,了解现阶段青年志愿服务情况与志愿意愿,为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思路,影响更多青年投身志愿服务,为青年个人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长足发展提供动力来源。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新时代需要我们青年接力,满怀青春理想,迸发青春活力,书写青春奋斗,贡献智慧力量,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二、调研目的

(1) 了解现阶段青年志愿服务现状。

(2) 了解广大青年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识、理解、心态及存在的问题。

(3) 为推进青年志愿服务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青年志愿者工作力度,丰富动员方式和手段提供决策参考。

(4) 更好地调动青年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激励青年深入基层锻炼,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三、调研对象及方法

对象:18-30岁青年(包含高中生毕业生、大学生、研究生和在职工作者等)

方法:本调查对全国各地青年进行调查,由于疫情原因,采用线上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数据收集和整理。共收集问卷209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209份。问卷共含有20个问题,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务基本情况以及志愿服务意愿等。

四、 调研意义

(1) 有利于青年团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而当下很多群体及个人曲解志愿服务的内涵,其不良引导造成当下青年对志愿服务精神的错误认知,最终造成价值观念的扭曲。本次调查在了解青年志愿情况及意愿的同时,也有助于青年团体对志愿服务精神树立正确的认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2) 有利于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尽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多年,但其相关规章制度还未完善,其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从青年志愿者入手,能够了解志愿服务工作中服务者的所观所感,最终摸索出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本质问题,最终为打造精简高效的志愿服务流程以及开展多元而有意义的志愿活动提供思路,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年投入志愿服务,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3) 有利于加强青年团体与社会的联系

有实际意义的志愿服务能够作为青年踏入社会的媒介,让广大青年大学生们从相对闭塞的校园环境逐渐融入到复杂开放的社会生活中,以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具体实践的过渡以及从社会庇护者到社会建设者身份的转变,与社会形成紧密的联系。

五、调研结果

(1)问卷填写基本情况:

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问卷填写青年中,女性占比53%,男性占比47%,男女比例适中。同时填写人员遍布青年各年龄阶段,为研究方便,我们分为高中生、专科生、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及在职工作人员,其中本科生占大多数。问卷填写人员遍布全国各地,有党员、共青团员及群众,体现出了本次调查的普遍性、代表性及典型性。

(2)当代青年做志愿现状:

我们可以通过问卷填写结果发现:近一半青年做志愿频率低,平均每年一次甚至更少;经常做志愿,频率均在每月一次甚至更多的青年仅占6.22%,其占比甚至低于从没做过志愿者。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青年做志愿频率集中于平均每半年一次甚至更少,我们应当增强青年作志愿的主动性及机动性,让志愿服务真正渗透到青年群体,充分发挥青年的优势。在青年的各年龄阶段中,大学生做志愿的频率偏多,其作为志愿者的主力军,代表了国家青年的中坚力量。


在填写问卷的青年中,从没做过志愿者占比11.48%,在询问了他们不做志愿的原因,及调查了大家认为周围不做志愿者不接触志愿活动的原因。我们发现大部分集中于三个方面:①不清楚参加志愿的途径;②没有及时了解到志愿活动的相关信息③对志愿活动的内容没有兴趣,更多表现出了青年有做志愿服务的意愿,但缺乏报名志愿的途径,应当增强志愿活动的宣传及内容的多样化。当然,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当今青年高压力、高速高节奏学习和生活的时代,没有时间做志愿、认为做志愿没有意义、浪费时间也是青年不做志愿的原因之一。这也提示着当代青年应当加强对时间的合理安排,以及学会用更加多样的方式缓解压力。同时,加强青年的志愿意愿及他们对志愿者的正确了解也十分重要,还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更多的宣传和引导。

我们对做过志愿的青年就他们所做志愿的类型、组织情况、宣传方式和收获进行了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学生是青年的主力军,因此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占青年志愿活动类型的76.8%,有44.9%来自于社区组织,还有27%来自于自发组织的志愿团体,少部分为企业和单位所组织。体现出学校可以通过多与志愿组织联系,或者组织更多有意义的志愿活动,带领大学生们多做志愿,做好志愿。假期大学生回乡在社区做志愿,也可体现大学生的奉献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详细的调查询问,我们发现志愿宣传的方式富有多样化,更多受众的宣传方式集中于公共号小程序、学校单位通知、朋友圈微博知乎等公共平台和线下宣传,这也为各大志愿组织和平台提供了有效地宣传建议,随着我互联网的发展,这些网络平台的宣传效力大于使用电视、广播等旧媒体和海报易拉宝等宣传形式,加强网络宣传力度、加大网络宣传范围、增加网络宣传途径。

由于19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在现在的后疫情时代,大多数青年的志愿类型为医疗卫生(疫情相关)类,并且环保劳动和知识宣传类也占青年志愿类型的大多数。青年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出一己之力,当然也应当增加志愿类型的多样化,给更多青年发挥其所能的机会。

通过调查显示青年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集中于应学校或单位的要求、志愿活动带来的积分和荣誉,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等多出于对自身有利的目的,提示社会应该加强青年自愿做志愿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尽管如此,但在志愿活动给青年们带来的最大收获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青年志愿者更多收获的是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满足感,志愿活动是实现他们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并且有94.06%的志愿者愿意继续参加志愿活动。青年志愿者们依旧怀着满腔热血,想向社会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3)当代青年做志愿意愿及看法

通过调查发现,有70.81%的青年主动的了解过志愿活动或者寻找做志愿的途径,15.31%和23.44%的青年认为自己及周围青年自愿做志愿的意识很强或强,54.07%的青年认为自愿做志愿的意识为一般。由此可见,大多数的青年对了解和参与志愿活动是呈积极态度的。

目前我国志愿活动类型正向多样化发展。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数据显示,当代青年最愿意做的志愿类型中知识宣传占比最高,达48.8%。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当下医疗卫生服务的志愿活动也备受欢迎,占比42.58%,仅次于知识宣传。关爱服务、赛会服务、环保劳动、应急救援救灾、城市运行则分别为38.76%、24.88%、22.97%、22.97%、21.05%,而希望参加在线志愿和国际服务的相对较少,仅有17.7%和13.4%。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以多项选择的形式询问了青年对于目前组织和开展志愿活动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看法。结果显示,宣传力度不够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宣传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志愿者的数量,无法让更多人去尊重、认可、参与这项活动,同时在资金支持和法律保障上均受到一定的限制。再者,志愿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体系。志愿服务活动能否成功运行及长期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而现存的社会组织过于重视形式主义,多在活动的初期负责志愿者招募活动,对志愿者的培训及管理存在漏洞,从而造成招募的志愿者流失,活动秩序混乱,没有固定的、活跃的、持续的志愿者队伍。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向社会企业、团体宣传志愿服务,争取获得资金、物品、人员的支持,多方位合作发挥志愿服务最大的效应,也要不断规范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的管理和培训。

此外,激励机制是否健全也是做好当代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调查显示,超过50%的青年希望得到“荣誉证书或荣誉称号”作为回报,想以“服务对象的由衷感谢”作为回报的占45.93%,而选择“不求回报”的青年占比41.63%,还有31.1%和27.75%的青年希望以“亲朋好友及社会的鼓励”和“拥有一定报酬”作为回报。志愿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虽然大家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初,并没有强烈的功利思想,但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志愿服务团体和平台未来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与我们调查发现的问题相一致,加强宣传力度与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占比较高,达51.67%和40.67%,另外,还有超过一半的青年认为志愿活动的形式仍需丰富。而选择提供活动平台、提供指导培训和保持活动开展的长期性人数相对较小,只占26.32%、22.97%和12.44%。

青年们也为志愿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相关社团组织的合作,如红十字志愿者协会、绿队环保协会等,这样既可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校园组织积极的联动作用,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工作,消除形式主义,让志愿服务工作更加落到实处,真正对社会做出贡献。

六、调研心得

通过问卷结果我们为如何促进当代青年自愿做志愿提供了以下5点建议:

(1)精心策划志愿服务活动

现阶段,大对数志愿服务活动都存在形式老套单一的问题。而青年大学生群体普遍热衷于新奇事物,亟需更多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吸引青年投身于志愿活动中。同时,策划志愿活动时应体现大学生专业特长和优势,避免大学生产生“所学无所有”的挫败感。一些简单的卫生打扫服务或是布置场地工作很难使大学生形成高的自我评价,这或许会影响其服务积极性。再者,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中的特殊阶段,可能会面临择业问题,一些结合职业规划的志愿活动,或许更能激发其参与兴趣。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能为志愿者群体带来实质性的收获。最后,应提供较为灵活的志愿服务活动安排。提倡“微公益”概念,让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生活,使做志愿成为一件举手可得的事情【5】。

(2)开通多平台志愿招募信息渠道

调查发现,志愿服务信息来源十分有限,传统化方式依旧占了很大比重,如线下纸质或当面宣传等。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和社区不应局限于普通的线下或是微信软件等公共平台宣传志愿活动,而应建设志愿服务的新媒体服务平台体系,如开通志愿服务相关抖音号,积极运营志愿服务网站等,可以定期发布推文与视频,推送志愿招募信息。在新媒体的融入下,志愿服务所波及的范围更广,更大提升了志愿者服务的实际影响力,志愿服务宣传与进行也会更加高效。故应切实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青年志愿服务运作模式中,特别是在志愿服务宣传阶段,避免志愿者因信息闭塞而错过感兴趣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新媒体技术也应为服务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2】。

(3)健全服务回馈环节

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多数时候的主体是被服务者,但社会公众应对志愿者予以尊重,相关部门认知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价值,通过相应形式给予青年志愿者肯定与认可【3】。形成健全的激励机制,可以是被服务者由衷的感谢,也可以是发放荣誉证书,以此形成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注意在回馈时不要流于形式或量化这项荣誉。学校可以将志愿服务替代学分或是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较高热情和积极性。但不应作为强制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产生误解。同时,也要建立事后反馈交流平台以及资源共享平台,让志愿者之间能够相互交流,互换经验,或是收获专业人士的解答,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在资源共享平台上,各院系乃至各高校,或是各高校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多元化活动,协同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5】。

(4)规范志愿服务培训

在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前期,相关组织应提供规范化培训,并且应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能够在服务过程中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无论是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设计或实施过程,均要贯彻落实育人理念和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引领,培养志愿者责任意识,使志愿者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与深刻内涵。可以通过线下宣讲或是线上直播方式对志愿者进行规范化培训,培训后设立相关考核标准,以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标准化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3,4】。

(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中提供服务的一方,通常不被认为是弱势群体,但正因为对志愿者权益的忽视,容易造成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权益收到侵犯时难以自救。当前我国针对志愿者服务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但各项规定依旧十分模糊,在志愿者真正面临困境时很难及时寻求恰当的法律援助。国家应完善志愿服务法律制度,让志愿者遇到侵权问题时明确了解自己该如何寻求法律援助,为志愿者提供法律保障,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3】。



从调查结果来看,几乎所有党员和大部分共青团员都参与过志愿活动,而群众参与过志愿活动的比例相对较低。由此可见,紧跟党的脚步走、向党靠拢,有助于人提高社会服务意识,主动为社会做贡献。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党和政府对青年志愿服务的不断重视,进一步推动了青年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效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构建相关平台,通过赴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研究生支教团等专项活动不断丰富青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5】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而这与青年志愿者的初衷不谋而合。每一位青年志愿者的心中都饱着“为生民立命”的抱负,“采得百花成蜜后”的胸怀,“丰年人乐业”的期望。他们如萤火般照亮自己,也温暖了社会。

志愿服务是青年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对于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向上向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适当加强宣传,丰富活动内容,赋予志愿服务活动社会意义的同时让青年志愿者们有所收获、有所体会,提高他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冬冬,王小语,李晓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0)

【2】陈际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探究[J].才智,2022,(14):108-110.

【3】张铮,温玉杰,翟进义.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作用及实施策略[J].公关世界,2022,(12):142-143.

【4】李金俊,尹航.实践育人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标准化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10):145-147.

【5】曹艳华,郭淑雯.“微公益”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2,(04):14-16+20.

报道链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2304840&app_version=1.4.5&sid=1328643&time=1662341783&signature=KbD6x5nzGA2pvRerWXy4QP3DLTKQdq1Og8LdMkQlPVqJYN0Bom&sign=17e7e16a4a67685d0e7b2b1fe00b9d68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