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共青团新闻 >> 正文

【中国青年网】重温“竹林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日期:2022年09月07日 08:34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报告题目:重温“竹林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学校: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马佳媛;马滢;孙亚茜

摘要: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竹林十贤实践团队秉持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的宗旨,于6月13日赴竹林博物馆、豫西抗日根据地旧址和红船记忆党史学习基地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并采用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实践过后,竹林十贤团队以“竹林博物馆”为例,进而立足本专业研究河南红色文化融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有利于加深对红色竹林精神、河南红色党史文化的了解,以此篇实践报告总结实践成员的心得体悟。

关键词:竹林精神;党史学习;河南红色文化;竹林博物馆

一、研究背景

1.实践背景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响应郑州大学2022年“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号召,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自不同专业的十位同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前往巩义市竹林镇的竹林博物馆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访问学习活动。

河南省拥有大量的红色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经过前期的搜集资料、队内协商,我们利用暑假的时间,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下,以“望竹林来时路,承初心励前行”作为活动主题,对以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的竹林博物馆为中心进行详细的访问和学习活动,通过队长与场馆内的负责人活动对接,我们选派了五名队员前往目的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在实践过后立足专业继续研究河南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关系。

2.实践意义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而言也有独特的教育意义。首先,此次实践活动能够使城市和广大乡村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有利于竹林精神的传播。通过实地考察和线上学习交流能够进一步深化竹林的先进理念能够深刻激发同学们勇于攻坚、甘于奉献、善于担当的旺盛激情,将党史学习教育落深落实。其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树立起紧紧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的伟大情怀。身居城市、学在校园的青年学生能亲临博物馆,探寻以往广大农村的真是生活,实实在在面对社会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也为我们搭建起沟通校园与社会的桥梁。

调研方法

文献查阅法。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翻阅书籍、网络检索等形式,搜集关于红色文化的资料和竹林博物馆等河南红色革命根据地资料,在已有认知上,对红色文化、红色革命根据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进一步的客观认知。

问卷调查法。在实践活动过后,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为线上调查问卷,共计20个题目,内容为全面真实地了解以竹林博物馆为例的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理清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线上自学法。此次线上实践,我们还采取了线上调研、小组腾讯会议线上讨论等形式加深了对河南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4.实践时间及“竹林博物馆”背景介绍

2019年12月份竹林博物馆被评为第五批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竹林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包括“峥嵘岁月”“出彩今朝”“锦绣前程”3个展厅和1个现代化报告厅等,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模型、声光电技术等相结合,全景再现了党领导竹林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富起来的过程,生动展示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基层的实践和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博物馆的参观学习,可以直观的见证竹林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及竹林“三评”经验和“十项八好”评比活动给竹林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图为实践队员在竹林博物馆门口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振举 供图

图为竹林博物馆郑馆长在为实践队员讲解“竹林精神”。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颖 供图

学习竹林精神,学习竹林的政治站位,学习竹林的为民情怀,学习竹林镇领导班子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河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奠定基础。

二、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

在实践过后,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此次问卷调查以河南省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5份,回收率为99%。回收的495份问卷中,有效问卷共492份,有效率为99.4%。本研究主要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发放问卷,为了求得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卷涉及到河南省不同高校的各个学历层次,选取以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

1.调查对象

在本次有效调查的492人中,男生有216人,占43.9%;女生有276人,占56.1%,文史类专业的有145人,占29.47%;理工类的有140人,占28.46%;医学类的有107人,占21.75%;艺体类的有81人,占16.46%;其他专业的有19人,占3.86%,如下图(被调查者的专业)。

根据下图(您认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于河南红色文化的学习内容是否丰富?)可以得出,70.73%的学生都表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于河南红色文化的学习内容不够丰富,这说明河南大部分高校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挖掘不够深,还不能将河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进而导致河南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未能被充分发挥出来,这直接影响到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

根据下图(你所在的学校是否运用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开设特色课程?)可以得出,42.28%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运用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开设特色课程,23.37%的学生表示学校正在开发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开设特色课程;16.67%的学生表示学校已经有河南红色文化特色课程;17.6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学校是否开发河南红色文化特色课程。这一数据说明河南大部分高校对河南红色文化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还不足,对河南红色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梳理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对河南红色文化的系统认知,难以将红色文化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也没有机会去系统学习河南红色文化,严重影响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根据下图,在回答“您的教师在思政课中是否运用河南红色文化资源?”问题时,57.93%的学生表示“偶尔运用”;20.12%的学生表示“经常运用”;14.43%的学生表示“没有运用”;7.5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是随意地灌输一些零散的、抽象的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并且留存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学生所习得的知识比较浅显而且印象不深,还处于被动接受的阶段。

根据下图(您了解和知道的河南红色文化有哪些?多选)可以得出,91.27%的学生选择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二七精神等”;79.27%的学生选择了“红色纪念馆(如竹沟革命纪念馆、桐柏革命纪念馆、郑州二七纪念堂)”;39.02%的学生选择了“烈士陵园或纪念碑等(如淮海战役烈士陵园)”;36.99%的学生选择了“标志性红色旧址(如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省委旧址,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等)”;9.15%的学生选择了其它。这一数据说明河南省部分思政课教师,并没有对河南红色文化的内容进行扩充和深层次地分析,部分思政课教师运用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思政课教师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讲解的比较细致,而对那些大学生了解不深甚至陌生的内容讲授的不够清楚。

根据下图(您认为河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否重视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得出,只有36.18%的学生表示学校重视实践教学方式,有63.82%的学生即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学校没有重视实践教学方式。这说明河南省大部分高校没有重视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政课教育模式使河南红色文化教育大多数情况下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材、思政课课堂展开。

以上选取了代表性的问题,找出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接下来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虽然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大部分学生对河南红色文化都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在课程教学中大多高校还是采用大班教学,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课灌输为主,这种侧重于教师的单向传输,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大部分学生对河南红色文化的内容还了解不深,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了解河南红色文化内容。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相关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效果一般,重表面形式和教育内容不足等不良现象也是影响河南红色文化融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

三、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1.提高河南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

由于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所跨越的时间、地点范围较广且数量较多,而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或由于人力资源单薄、或由于物质保障不到位等,导致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不太全面、挖掘深度不足,无法充分发挥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因此,各本地高校要在与河南省委等党政机构以及相关研究院所充分联系的基础上,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并深入挖掘其内涵,以充分发挥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2.加强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相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价值引导的重要方式,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3.增强校园文化环境中河南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教风学风、治学品格等。将红色文化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就要凝练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精神品格、精神力量等,引导师生形成向上的精神风貌,正确的价值观念、优良的道德规范进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的良序发展。

4.构建河南红色文化专门教师队伍

专业化的德育师资建设是德育工作的关键,更是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动力,只有构建专门的河南红色文化教师队伍,才能为两者的融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河南本地高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河南红色文化的知识培训,并对河南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经费,以更快更好地建成河南红色文化专门教师队伍。

四、未来研究方向及实践感悟

实践调研时间很短,但是我们从中汲取的知识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却很多。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以先进的指导思想带领河南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带领河南人民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进程的生动写照和真实体现,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面对当前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融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从提高开发力度、学校教学、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最大程度发挥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功能和效用,增强青少年对河南红色文化的认同,激发其回报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助力河南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发展。

在此次调研实践活动中,本团队走进竹林博物馆、豫西抗日根据地旧址和红船记忆党史学习基地等多处红色文化基地,实地考察参观了解红色基地内陈列展出的文献书籍、照片档案、实物档案等多种门类资料,通过讲解员的详细讲解,本团队了解到竹林镇的历史沿革,熟悉了伟大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经过此次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我们更加深刻感悟到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

党史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缅怀过去,更是为了让我们体会峥嵘的革命岁月及红色革命精神。“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最终目标和检验标准。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当牢记初心使命,不负历史重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在心中种下红色理想,赓续红色血脉和基因,永久奋斗,把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真正落实学史力行这一落脚点。

参考文献

[1]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简明河南党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

[2]康甫.河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现状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2):24-29.

[3]刘君.浅析河南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5):17-20.

[4]马炯,谢红玉.红色文化在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价值意蕴与融入路径[J].红色文化学刊,2022(02):74-80.

[5]陈娟,郑帅,张彦平,张融.利用校园特色资源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1):81-83.

[6]李倩.红色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J].武夷学院学报,2016,35(11):65-68.


报道链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2304840&app_version=1.4.5&sid=1346784&time=1662510281&signature=OPDAM2LbdQB6J8ljGNZazAmxdcrvOP7KX0mkV39oyW5xrzpYeg&sign=61038766d9b968034495a2751c3fde6c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