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天下文章大小峨眉分一半,论才中父子风骚笔墨让三苏。在历史长河中,苏轼,苏洵,苏辙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传为千古佳话。除天资禀赋外,苏氏一脉代代相传的家风,三苏父子卓越的风骨,无疑皆是他们名垂青史的原因。于是郑州大学返郏三下乡小队决定去探访位于郏县小峨眉山下的三苏园,与苏轼,苏洵,苏辙三位大文豪来次时光之旅,探寻发掘三位所蕴含的穿越千年的三苏文化。
图为进入三苏园的入口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晶晶 摄
在前往三苏纪念馆的路上,道路两旁遍植银杏,龙卷柏,松竹,一路上随处可见的石头刻满三苏诗句:“威与信并行,德与法相济”“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君子可寓意于物,但不可留意于物”。未进入纪念馆,我们已然对三位古仁人的谦卑仁爱之心凌然肃穆。
进入纪念馆,我们分别参观了三苏父子展厅,纪念馆中各个展厅结合三苏父子的生平事迹,通过图文并茂的文史资料全面展示了他们跌宕的人生经历、卓越的为官政绩、深邃的哲学思想和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缓步其中,正值细水绵绵,雨水滴滴答答,仿佛徜徉于悠远静谧的时光隧道:苏轼为反对变法,屡次冒死为民请愿,于密州济民抗灾,苏洵指事析理,引物托喻,苏辙为民请命,直言进谏的一帧帧场景浮现在我眼前。联想到新时代党员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用心用情听民声、聚智聚力解民忧,努力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这不正是三苏精神的传承吗?
图为在苏轼展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晶晶 摄
从纪念馆走出后我们前往了东坡碑林其中“大江东去”碑林,豪情浩荡。汇 集了国内190多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东坡诗文136篇,龙飞凤舞,风格迥异。诸位名家以各自擅长的书体抒写着一代文豪的宠辱不惊居高豪放,看着碑林,内心不由得想到三苏存在的不到百年间,轻蘸笔墨,却为我们留下了百壁江山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刻在石碑上不可磨灭的诗句,仿佛也在诉说着三苏文化,神韵犹存。
图为东坡碑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晶晶 摄
就当天渐渐暗下,我们准备离开时,一座巨型人像映入眼帘:苏轼执卷在手,面朝西南,表情凝重面容冷峻,眉头微蹙,仿佛在为民进谏,又仿佛在遥望故土,三位古仁人一生宦海沉浮,却依然以宠辱不惊的姿势安然于峨眉山的的青山绿水中,正如苏轼在临终前所言:“是处青山可埋骨”。生前指点江山,兼济天下,长眠后仍以亘古不变的豪迈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影响着之后一代又一代人,犹如一轮明月,照耀神州大地。
图为东坡布衣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晶晶 摄
“三苏”文化以其大量的诗词文赋及社会实践展现出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感受到“三苏”文化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人生理想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经过这次三苏探访,我对于三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让我思考,能否利用新媒体让三苏文化更有活力,让这穿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保留住珍贵的三苏文脉。(通讯员 李晶晶)
报道链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signature=6B3MvlKp05kgOXPA9oG7ngq5ehymdoXaerYEjxzQL
Wmw8DnyJb&uid=4186457&phone_code=61ef0173ca5678676071984f65ae7983&scid=1365784
&time=1662264019&app_version=(null)&sign=2123f434e478b5206cce8be80ae5b0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