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共青团新闻 >> 正文

郑州大学青年师生热议全国两会上的“郑大声音”

日期:2025年03月13日 10:56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在春天启程,向未来进发。3月11日,全国两会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下帷幕,这是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一场盛会,是承载梦想、绘就蓝图的一场盛会,在高校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校长李蓬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履职使命感,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等系列报告和决议,聚焦粮食安全、创新发展等热点问题,通过提案、分组讨论、媒体访谈等形式,认真履行职责、深入议政协商、积极建言献策,彰显了郑大人的使命与担当。

郑大青年师生密切关注全国两会动态,在深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的同时,仔细阅读、认真观看郑州大学出席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议建言和媒体采访报道,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实际畅谈感悟。

校团委书记王红晓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有关部署,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明确了方向。李成伟代表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指出“高校应以创新引领发展,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提升优势。”高校共青团工作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不的重要力量和青年创新驱动的主要抓手。2025年是学校的“创新突破年”,郑州大学各级团组织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育人为总目标,依托各类科创竞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为青年师生创造施展才干和抱负的广阔舞台,引导青年师生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挥洒青春汗水,贡献青春力量。

校团委副书记杨明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数智赋能将为大学生铺就更优质的成长之路”,李蓬代表关于未来产业发展的论述及其“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作为高校共青团干部,我们要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光荣使命,全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积极聚焦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导向,严格落实学校各项核心重点任务,主动引入和有效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增强共青团对青年师生的思想引领力、正面影响力和日常服务力,推动学校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开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郑大青年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赵鸽表示,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思想引领,是新时代做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李成伟代表关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讲话为辅导员做好工作坚定了信心、锚定了方向。放眼当下,奋进新征程的目标任务都已明确,接下来就是要甩开膀子加油干。作为一名基层团学工作者,我将不断学习先进理念,推陈出新,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通过常态化、浸润式的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架起学生课堂和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增才干,激励他们勇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鲁兴学表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前,极端天气频发,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地缘政治紧张、民族冲突、经济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交织,使得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加剧,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李成伟代表关注“三农”问题,旨在通过推动“三农”实现“三增”,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安全。让农村出生的我倍感该提案的意义深远而重大。作为学院团委书记,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关心、关注农村生活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去走访调研,形成解决方案,为农村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物理学院团委书记王千茹说道,单崇新委员聚焦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这一议题,提出了内容全面、见解深刻的解题议案。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和育人价值。作为一名高校团干部,我将积极响应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创新突破年”中心任务,围绕办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带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升能力、涵养情怀。另一方面通过团组织加强社会合作,架起高校与企业的沟通桥梁,为广大青年师生提供接触市场需求的机会,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

生态与环境学院团委书记王乔健表示,李蓬代表关于“无围墙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一体化的论述,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贴切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作为基层共青团工作者,我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使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融入专业实践,让青年学子在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中提升工程思维,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增强担当意识。我坚信,当郑大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郑大智慧。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的2023级硕士研究生于小东对两会报告深有感触,两会报告将粮食安全定位为“国之大者”,河南“周年多熟吨半粮万元田”模式以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这不仅印证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智慧,更凸显农业作为民生根基与国家安全支柱的不可替代性。从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比亚迪工厂的精准物流,到物联网监测作物生长周期,计算机技术正重塑农业形态。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我们深感技术赋农的责任。在实验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领域,增长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参与跨学科攻关,用代码为农业注入数字基因。

物理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智慧表示,作为一名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我深刻感受到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们专业领域的深远影响。Walker S1等工业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展示了高精度传感器、3D视觉系统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的实际价值,这些正是我们专业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实验室中,我经常接触到各种传感器和测量设备,如何提升它们的精度和稳定性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学习生活中,我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深刻体会到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期待未来仪器仪表技术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

郑州大学2024年度“校园之星”,来自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的2021级本科生姜蕴涵表示,我深感李蓬代表的发言切中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快速变革的科技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跨学科协作能力。我会主动拥抱变化,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推动自己从代码编写者升级为“AI+行业”解决方案的设计者,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动能。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泠伊备受鼓舞,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我深感单崇新委员关于立足当地特色开展科普活动的建议极具启发性。结合专业,我们可以利用当地资源,设计贴近生活的科普活动,与科技馆、高校合作,搭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技的魅力。今后我也会积极参与科普活动,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助力科技普及与创新。

化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启斌表示,化工行业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这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李蓬代表强调夯实人才培养和创新体系的前瞻布局,这与化工领域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作为化工学子,应不仅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综合素质提升,培养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肩负起科技报国的责任与梦想,为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发展贡献力量,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土木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朱欣怡深受启发,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激起了我们青年学子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李蓬代表指出“未来产业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作为新时代的土木人,我必将加强自身专业领域学习,以科技创新为刃,以国家需求为纲,在智能化与绿色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同时,我也将带动更多同学关注技术革新与社会责任,在教育强国、科技创新与青年使命的交汇点上,发挥自身在科研与学生工作中的职能与作用。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赵地表示,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电气与信息工程作为前沿领域,正处在技术变革的核心,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能力。李蓬代表提到的“夯实人才培养”和“优化创新体系”两点,正是我们当前学习的重点。未来,我将继续拓宽学术视野,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努力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毛绍桢表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单崇新委员的发言为我们青年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材料科学的本科生,我深知材料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创新突破和脚踏实地的实践,我将以务实的态度和勇担责任的精神,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4级本科生刘兰婷谈道,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农机装备的支持。作为机械学子,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关注传统机械的设计与制造,更要结合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推动农机装备的转型升级。例如,开发智能化的播种机、收割机,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农业生产流程,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学习中,勤奋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在科研上,勇于探索创新,力求攻克关键难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级秦嘉洋表示,李成伟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三农”实现“三增”和创新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使我深受启发。我的专业教会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在农业方面,我们学习气候类型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不同土壤质地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以及地形地貌如何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在专业学习中我意识到青年肩负着为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努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为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努力奋斗。(杜慧敏 张艺冉 苗雨欣 供稿)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