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共青团新闻 >> 正文

【支教故事】两度入藏情渐笃,心系高原赤子心 ——记郑州大学法学院2023届毕业生王帅铭

日期:2025年04月17日 15:00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街边是捧着酥油茶的女孩,抬头是追着羊群的孩子,远处无拘无束的飞鸟正掠过纯净的雪原。西藏纯净与壮阔的美景就像一剂“多巴胺”,直入人心。

2019年,那是王帅铭与西藏第一次相遇。彼时,他是郑州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队员。

2023年,王帅铭再一次坐上了入藏列车,申请赴西藏工作。这时,他已经以优异的成绩从郑州大学取得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学位。

“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2019年,一直在中原长大求学的王帅铭选择加入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来到了美丽的林芝。从此,他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藏族同胞亲切淳朴,他们真诚的笑容深深温暖了我,看着他们工作之余跳跳舞、唱唱歌,就感觉这里的生活真是很惬意。”王帅铭很快就适应并喜欢上了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土地。

图为王帅铭给学生上课

来到西藏农牧学院之后,王帅铭担任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2019级的学生辅导员,接触到了来自藏族、汉族、纳西族等不同民族的290余名学生。抱着“既当学生的朋友又当辅导员”的心态,他总是踊跃地参与着各种有益于同学们身心发展的活动。协助开展学校辅导员“良友工作室”时,他密切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曾与150余名学生谈心谈话,深入走访宿舍50余次。在一期工作收尾后,2019级学生中涌现40余件好人好事,斩获70余项校级集体、个人荣誉。

图为王帅铭(左二)走访宿舍

在西藏农牧学院,他首创“青年驿栈”项目,不仅关注到西藏特殊的高原环境,而且对接了当时处在疫情特殊时期的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从紧张的办公场地中腾出一个供心灵栖居的小窝,是他为进行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所作的努力。他会记录下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定向激励和方法,向他们证明“底子差”“不自信”“没目标”都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撕掉的负面标签。也正是他的付出,让学生们也更愿意向他吐露自己的烦恼和心事。

也许是受他的影响,年级里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许多原本迷茫的藏族同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动力。一个内向的纳西族女孩子主动担任了组织活动的年级干部,几个学生通过考研去了很好的高校。王帅铭当时带的学生们许多都已经毕业,但说起这些事时,王帅铭露出微笑,感觉又随着记忆回到了那间小小的工作室里,“他们整体发展都是挺好的!我很欣慰。”

图为王帅铭(右一)获得“优秀辅导员”表彰

“在我的观念里,辅导员工作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去琢磨,努力去做一些真正有助于他们成长的事。”在工作上,王帅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们的需求,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鼓励学生做好事。虽然王帅铭成为了短暂的异乡人,但却在与学生们一点一滴相处的时光中,建立了闪闪发光的情谊。

“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在王帅铭参与志愿支教期间,正逢党中央号召“办好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如火如荼。身为党员的王帅铭深刻认识到,西藏既是祖国美丽的边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前线。于是,他积极行动、热情动员,为学院带去了创新意识、创新活力、创新项目。

在思政党建工作中,王帅铭协助开展动物医学学生第二党支部日常工作,负责2019级291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授《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近30个学时的思政课程。在学校举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的课堂上、“红色经典”读书会上,都有这位年轻老师王帅铭活跃的身影。在西藏自治区“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中,王帅铭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带队学生参加比赛,荣获优秀组织奖,指导学生分别获得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优胜奖。

他创新性地策划成立了党建特色工程“大学生党员红色历史文化研究站”。“说给他们听,不如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大学生党员红色历史文化研究站鼓励学生们主动编演红色历史情景剧,亲身体验、真切感悟,赓续红色力量。在历时近两个月的筹备和排练后,王帅铭组织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红色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汇报演出,将相关成果以汇报演出的形式展示出来。年轻的“孔繁森”“焦裕禄”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参演的学生们目光坚毅又动人,既充满了厚重历史的沉淀,又彰显着青年的独特朝气,演出得到了校领导和学生的高度认可,被推送在了农牧学院官方网站、微信等平台上。

图为红色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汇报演出

日常工作之外,他也不关注外界的纷纷扰扰,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于是,他在书海中静心自如地遨游,一年的时间里不知不觉就读了30多本书,这既是为读研究生做准备,也是给自己的精神“充能”,用他的话说就是“通过读书能够紧跟我们时代的发展”。他的这种向学之心也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他用他的以身作则引导着他的学生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王帅铭始终把思想品德作为评价学生的第一标准,经常告诫学生“德不配位,一票否决”。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在西藏高原播撒下思政教育的种子。这些种子已经在学生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成长为守护祖国边疆、建设美好家园的栋梁之材。

“想扎根雪域高原”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这片飘荡着歌声的高原让王帅铭流连不已。四季冉冉轮转,一年的辅导员工作恰似春风细雨,拂过桃李硕果,到了分别时,王帅铭既有满心的不舍,更有满满的收获。“虽然我是支教志愿者,但西藏带给我的馈赠反而更多,不同的角色、不一样的阅历、不一样的体验,让我感觉真是不枉此生。”

回到母校读研,在西藏农牧学院的经验和阅历使王帅铭继续干起了当学生辅导员的“老本行”。从学生的身份到辅导员的角色,他的想法跟着转变,视野更加开放,也因此挖掘出了三个“助”的辅导方法——给学生“帮助”、让学生“自助”、开展不同年级“互助”,这些实打实的经验也使他在参与郑州大学举办的第十一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技能大赛中均斩获了一等奖。“比赛的题目都是根据平常的工作而延伸出来的,如果平常工作里面就干得多、想得多、总结得多、思考得多,到比赛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能回答出来,这是水到渠成的。”从思维方式到实践行动,王帅铭已然有了一套自己的“杀手锏”。

图为王帅铭(右一)参加郑州大学研究生党支部技能大赛

“我很感谢学校这么多年的培养,让我有了到西藏锻炼和发展自己的机会,”从西藏回到学校后,他也投入到法学院研究生会的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当中。在此过程中,他也欣喜地发现郑州大学对于学生干部、支教队伍的培养体系越来越完善,给予学生的生涯指导也更加包容和开放,“我深刻地感觉到这几年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工作的飞速发展,我相信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综合的、全面的、优秀的。”

经过三年研究生生涯的沉淀,面临人生路口的抉择,他再一次地、坚定地选择了西藏。难以忘怀的西藏,是他的心之所向。2023年,西藏自治区招考,王帅铭毫不犹豫地参加。如今,王帅铭是西藏自治区的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当有同学问他愿不愿意再回内地工作时,他一口回绝,“在这里生活和工作都很开心,我想在这里一直待下去,通俗讲就是‘扎根雪域高原’,我就准备扎根在这了!

图为王帅铭西藏合影留念

“人生特别短暂,所以更要多体验一下不同的角色,”对于王帅铭而言,多重身份和角色不是负担,而是绘画人生图景的多彩颜料,每个人的人生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但遇见的人遇见的事是不一样的,人生重在过程,“这个过程是很美妙的,这就是我现在的人生理念。”

王帅铭两次入藏都受到了优秀学长的影响,他的经历也同样触动了他的学弟和学生。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焱森谈到王帅铭时一直心怀敬佩,“铭哥有信仰、有抱负、不怕苦,他给我讲过他在西藏支教的日子,让我对支教和西藏都产生了向往,如果多年以后我有机会,也要和他做出一样的选择!”2024年,王焱森也成为了郑州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从黄河滔滔、中原沃野广袤,到雅鲁藏布江奔涌、雪山皑皑,王帅铭离开老家河南,选择了扎根雪域高原,建设祖国西部,这是王帅铭人生的进行时、现在时,也是将来时。作瓦砾堆山,作细流入海,擘画祖国更美好的未来!王帅铭如是前进着,更多的郑大学子也将如此。


供稿 金美辛 李芊彤 郑婉豫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