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本科生徐研研毅然放弃已经获得的推免名额,选择成为郑州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开启了她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此行多伦终不悔
保研的名额来之不易,其中的焦虑挣扎只有自己知道。那年的春夏郑大校园花香满径,她却并没有时间细嗅芬芳,只是日复一日拼命努力却仍是茫然。到了金秋九月,黄色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其中一条路来时曾历经艰辛,似乎能够通往更光明的坦途;一条路人迹罕至,充满了艰辛与未知。确定的推免名额与不确定的支教生活在天平的两端左右摇摆,但徐研研只用了一个晚上便做出了选择,“我那天晚上也有点失眠,因为我们那会儿美国文学课正学到弗罗斯特,睡不着的我就一直在读《未选择的路》,诗中写道: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走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因此决定了我迥异的旅途。然后第二天我就到学院签字放弃了保研。”

徐研研的朋友圈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了解到学姐的支教故事之后,徐研研就在想,自己的人生是否也能有一种别样的可能,是不是自己的青春,也能为建设西部贡献一份力量?那怕成为不了一棵参天巨树,能做一根微木是不是也很好?有人说,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祖国需要时,我们正年轻。错过了这一年,还有多少个青春热血的一年去奔赴一场此行无悔的浪漫?
徐研研抓住了这“要紧处”的一年。她说,如果重选一次,她还会选择去支教,还会选择去多伦。
此心安处是吾乡
谈到选择去支教的原因,徐研研说,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去看看那些诗歌里描绘的景色。她想看看萨都剌《上京即事》中“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的生动画卷,可是现实是多伦大半年的日日大风和沙子往脸上砸。她想知道元代诗人范玉壶笔下“上都五月雪飞花,顷刻银装十万家”是不是真的,可现实是直到“五一”期间还要裹着羽绒服御寒。她心里也向往着《忽必烈汗》中那个被称为“仙那度”的、坐落于锡林郭勒盟的元上都,但因为工作的原因直到服务期结束也没去成元上都……
尽管最初的现实并不如理想中的那样美好,徐研研还是很快适应了在内蒙的生活。多伦县第四中学里有不少随班就读儿童,徐研研会格外关心班上这样的孩子,但不会特殊区别对待他们。她会收上孩子的作业,尽管总是写得不对,她也会在旁边画上一朵小红花,用自己的方式默默鼓励温暖这些学生。渐渐地,孩子和她熟悉起来,有时在走廊遇到她会热情地和她打招呼,也经常会主动来和她交流。

学生的周记作业
班级里有不少孩子因为家庭等各种原因对学习比较泄气,对未来也很迷茫。徐研研会鼓励引导他们勇敢开拓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随波逐流被动地受环境影响。她说:“现在网上有一句话很火,叫‘人终究为年少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我始终不认同这句话,如果生下来便什么都有了,那人生岂不是会很无聊?我希望我的人生态度或许也能够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徐研研很喜欢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她相信自己的孩子们也像这一棵棵小松一样,未来会成为优秀的诗人、文艺工作者、舞蹈家、演员、化妆师、美发师、工程师……不管做什么,会在自己的领域绽放出光芒。在得知徐老师要走时,学生们哭成一片,舍不得她离开。徐研研向她们承诺,等她们中考前一定会回来给她们加油打气,希望到那时,她和孩子们都已经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在单位,虽然同事们的工作都很辛苦,但是大家不管在哪里遇到总是会相视而笑。徐研研说,她只是去支教了一年,可是许多当地的同事们见证了多伦四中从寒冷漏风的教室到智能白板的安装,三尺讲台一生的坚守才是真正的伟大。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让徐研研发自内心地热爱着多伦的土地和人们,多伦早已成为她生命中的“第二故乡”,“虽然我只在多伦待了短短一年,但我永远会记得我们曾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此中真意心相传
在多伦县第四中学,徐研研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本科在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四年的积淀帮助徐研研完成了从英语专业的学生到语文教师的身份转变。

徐研研在备课
在英国文学课上,她曾因受到触动泪流不已,但是一直憋着哭怕被周围同学发现;美国文学课上,她也总是因为老师的幽默讲解憋不住笑,却总是尽力忍着怕影响课堂。当时忍着哭忍着笑有点痛苦,可是毕业后却又是无限地怀念。到多伦县第四中学任教后,徐研研立志要把自己在文学课上收获的快乐和感动带给学生们,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
多伦的春天来得比较晚,阳春三月漫天飞雪时徐研研在黑板上写下“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学生们共同分享春雪的浪漫。面对郁郁寡欢的学生,她悄悄送去一张抄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讲授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她对学生们说:“我读英文专业时,一直很好奇Chrysanthemum(菊花)这个单词竟然是以mum结尾,直到读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终于明白了答案。”在进行防溺水宣讲时,她巧妙地引用汉乐府《箜篌引》中“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作为开场,让学生们在令人扼腕的文学作品中体会生命的珍贵。自习课上,有的学生搞小动作不认真学习,她从不会批评指责,而是用文学唤醒迷途的心灵,“如果你没事干了,我建议你不妨去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完你就会发现,诶,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徐研研说她不愿意给学生讲什么现在苦以后就会甜的大道理,她希望学生能够享受当下学习的快乐。在徐研研的语文课上,欢声笑语总是不断。有的学生会低着头,会心微笑;有的学生嗤嗤地笑,却又不敢笑太大声,拿张纸挡着,然后那张纸在空中荡啊荡;有的学生憋不住时干脆放声大笑,脸笑的通红,然后大家一起看他……
可是这样一群爱笑的学生们,却在学《青春之光》那一课时,哭了。不少学生抽抽搭搭地哭,不愿意被其他人看见;有的学生拿出纸快速擦掉眼泪又赶紧装模作样地擤个鼻涕,遮掩自己哭过的痕迹。这是一篇讲述黄文秀生前事迹的课文,那堂课上,徐研研自己也热泪盈眶,可是她一直强忍着不让眼泪夺眶而出,她也不好意思被学生们看见。早在高中时期,徐研研就了解了黄文秀的事迹。“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让青春之花,绽放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黄文秀的故事,也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选择。
支教结束前给孩子们的最后一堂课上,徐研研也结合自己的经历为孩子们讲解了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未选择的路》,她特意把这节自读课留到了最后,她希望未来学生们也能够负责任地和她一样选择一条令自己无悔的道路。
“支教不是孤独的开拓,而是代代相传的接力。”一支粉笔,三尺讲台见证着一代代支教人的故事,岁月流转,变的是年轻的面庞,不变的是青春的热忱。

语文七下课本《未选择的路》
“因为这个选择,西部的明天更加美好;因为这个选择,我们的青春更有意义。”放弃保研,选择到西部去,徐研研从未后悔过这个选择,她庆幸自己有机会成为一朵浪花,在建设西部的时代洪流中能够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徐研研在多伦县录制“青马说“时的留影
支教结束后,徐研研将回到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继续进行学习,在她心爱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继续奋斗;同时兼任辅导员工作,用自己过去一年积累的教师经验帮助本科生纾难解困。这段跨越山海的经历,为她在辽阔草原种下了深深思念,也让她在回到中原大地后的前行脚步更坚。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谁谓河广,一苇以航。
焦元 张佳赫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