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聚光灯亮起,一个个亮眼的创新项目轮番登场,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而在聚光灯之外,另一群身影同样被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8300余名郑州大学志愿者,正以无声的坚守织就赛事顺畅运转的“生命线”。他们的故事,藏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藏在厚重闷热的道具服中,藏在反复演练的服务话术间,成为这场创新盛会动人的注脚。
按下“准备键”,筑牢服务根基
大赛启幕前,郑州大学已为志愿服务按下“准备键”。按照“校级统筹、院系发动”原则,学校依托全校4.4万名注册志愿者资源,结合赛事实际需求筛选组建志愿者队伍,并细化划分为15个专项组别,确保人岗精准适配。
高质量的服务始于充分筹备。校团委牵头成立专项小组,统筹招募、培训与配岗工作,积极召开师生骨干培训动员大会。培训工作采用“通用+专项”双轨模式同步跟进:通用培训覆盖赛会知识、通用技能等板块,夯实服务基础;专项培训按场景定制,比如国际组强化外语沟通、跨文化交流及国际赛事服务礼仪,资源对接组开展会务接待流程与沟通技巧实操,确保服务精准匹配岗位需求。从理论到实践,资源对接组开展会务接待流程与沟通技巧实操,确保服务精准匹配岗位需求。从2次集训到3场演练,安检组教师志愿者魏伟老师反复带领志愿者校准手势话术规范,模拟“忘带证件”“道具超重”突发场景。“培训时老师反复跟我们说,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参赛人员对大赛的印象,所以从礼仪手势到话术表达,我们都练了一遍又一遍。”参与培训的国际组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陈颖特意把服务话术记在笔记本上,休息时就拿出来翻看。


工作的细致同样体现在后勤保障的每一个环节。学校为志愿者准备了统一服装,面对三天内近400箱衣物的繁重任务,负责发放的同学需逐一核对人数、搭配成套,并通过学院的运输发放到每一位志愿者手中。他们每天重复弯腰动作上百次,一次次反复核对信息,但他们全程高效的行动筑起了传递暖意的“港湾”。即使今年秋日阴雨连绵,也丝毫未浇灭他们的热忱。赛事“后勤中枢”的志愿者组,不仅坚守岗位,高效完成物资搬运、点位搭建等任务,更以细致安排构建温暖防线——志愿者组设置20个志愿服务点位,每个点位均备齐一次性雨衣、饮用水、校园地图等物资,4名志愿者全天轮班值守,确保风雨中需求随时响应。甚至在比赛结束后,有5位志愿者们还帮助亟待离开的选手归还了租借的服装,收到了武汉大学曹伟男同学的感谢信:“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样的无私奉献难能可贵。五位志愿者的行为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更是郑州大学教育理念和大赛志愿服务体系的缩影。”

切换“战斗态”,守护赛事顺畅
10月13日雨过天晴,阳光洒在郑州大学校园里,大赛正式进入赛程。志愿者们,迅速切换至“战斗状态”:提前整理物资、反复确认路线、同步衔接信息,每个人都紧扣岗位职责,用饱满的状态迎接当天的服务任务。
承担着精准化引导职责的竞赛引导组,活跃在复杂赛场的每一条路线里。参赛学生由志愿者集中带队,有序前往指定评审教室;而评审专家因评审场次、教室不同,每条路线均需专属对接,1对1引导便成了保障效率的关键。提前开展3次专项路线培训,反复踏勘每一条引导路径,进行两次全流程彩排,志愿者们将路线细节与衔接节点烂熟于心。学校技术团队更是提供了有力支撑:只需用郑大APP扫描专家挂牌上的二维码,就能实时调取专家的行程安排与对应评审教室信息,帮助志愿者精准将专家送至指定教室,让复杂路线的引导工作变得高效又稳妥。“虽然每天起得早、睡得晚,但看到评委们顺利完成评审,我们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负责老师王晓川说。


“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这是机动组“灵活”的真实写照。深受喜爱的“豫闯闯”,以河南青铜器“妇好鸮尊”为原型,引得打卡拍照的人群络绎不绝,志愿者的身影也,在不断闪现。主动提供拍照服务、努力调整角度,他们就是最贴心的服务者。土木工程学院2022级的厉孟奇更是团队的“特殊力量”,负责扮演大赛吉祥物“豫闯闯”。在闭幕式的完美亮相,是他利用休息时间反复彩排的结果。厚重的玩偶服限制了他的视线,却影响不了他的行动。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让他每次彩排都汗如雨下,只能在间隙用人工扇风的方式降温,但不懈的努力和那份咬牙坚持的信念成为了最动人的风景。“只要想到能让更多人通过这个吉祥物了解河南文化,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搭建“友谊桥”,传递郑大温度
这一场国际赛事不仅汇聚了全球青年的创新力量,也成为中外青年跨文化交流的“连心桥”。志愿服务不再只是赛事顺畅运转的“助推器”,更是中外青年友谊的“催化剂”。
用贴心服务化解文化隔阂,负责跨国服务的国际组让中外友谊在一个个细节中悄然升温。在接待一线,他们是赛事的“第一窗口”,细致协助国际参赛人员及专家完成报到注册;在参赛现场,他们更是信息的“权威解读官”,精准传递赛事关键信息,确保国际团队清晰了解赛事流程。场内“大脑”的国际赛道主持人更是尤为关键,精准把握现场节奏、与相关志愿者默契配合,都容不得半点纰漏。数十次演练的赛场演练,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他们将大赛零差错落到实处。在路演答辩现场,坚守在技术保障阵地的国际组志愿者们,凭借充分的准备和反复的演练,自如切换现场投屏,精准响应技术需求,用专业与高效筑牢技术后盾。


赛场外,国际志愿者带来别样“亮色”。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留学生山茶(Mariia Salnikova)感到非常激动,“我觉得当志愿者体验感非常好,不仅交到许多新的中国朋友,还帮助到更多的人。我会鼓励我身边的朋友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闭幕式合唱队的留学生尤丽(Iuliia)也与中国学生闫元振、余佳音结下深厚友谊,他们互相鼓励、彼此支持,不仅顺利完成合唱任务,更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收获了超越国界的温暖联结。这种独特的经历不只是她们的珍贵记忆,更是众多留学生志愿者的真实缩影。


从赛前筹备到赛中服务,从文化传递到国际交流,本次大赛不仅成为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成为传递温情与善意的桥梁。香港中文大学季军项目负责人王本善因突发高烧险些迟到,志愿者及时伸出援手,一路护送其顺利抵达赛场;南京理工大学季军项目负责人高翔宇因路途遥远焦急万分,向志愿者求助借用电动车时,得到了毫不犹豫的应允。这份急人之所急的热忱、雪中送炭的担当,正是志愿精神的生动注脚。他们在接受大河网采访时的真诚致谢,不仅是对志愿者付出的肯定,更让这份跨越陌生的善意被更多人看见。“郑大好用心”“感觉心里暖暖的”“国创赛被郑大养得很好”“一场温暖而专业的大赛”等夸赞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广泛刷屏,各类真挚的感谢信更是纷至沓来。
以脚步为笔,丈量责任的广度;以行动为墨,书写奉献的深度。创新盛会的光芒会落幕,但志愿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未来,郑州大学将把这份志愿精神深度融入办学治校的血脉,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凝聚师生向心力,以志愿精神为引擎激活创新行动力,引导广大青年师生把奉献担当的品格,转化为攻坚克难、矢志创新的韧劲,转化为扎根中原、服务地方,助力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劲,转化为胸怀家国、放眼世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干劲,让郑大力量在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服务人类共同发展的壮阔实践中,绽放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马欢欣 焦元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