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三千米的林芝高原,风掠过尼洋河沿岸的山坡时,总会吹动连片的高山松。这些青藏高原特有的树种,把根深深扎进贫瘠的山地冻土,哪怕面对春寒与风沙,也始终挺拔向上——这像极了韩兴昊。
2010年,他初抵高原,是一株在高原中努力扎根的“松苗”;
如今,十余年过去,他已长成稳稳立在雪域的“劲松”,以高山松般的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写就了一段关于教育、奉献与热爱的故事。
扎根:松苗破土,在考验中锚定初心
怀揣着“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的朴素愿望,2010年,韩兴入选郑州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西藏林芝服务。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给了韩兴昊第一个下马威——高原反应。那些辗转难侧的夜晚,胸口像压着石头,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格外沉重。高原用它独特的方式接纳了韩兴昊。湛蓝得不像话的天空,洁白得发光的云朵,还有学生们那双双清澈又带着点儿羞涩的眼睛,都在悄悄融化着他的不适。他开始努力适应,学着喝酥油茶,磕磕绊绊地学藏语。那时的他,像一棵刚被移栽到高原的树苗,试图在这片陌生而壮美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在拉萨参加西藏团区委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支教团培训班
真正让这颗松苗从“适应”变成“想扎根”的,不是某一次惊天动地的经历,而是日复一日与当地孩子的接触中。那些细碎却扎心的瞬间,像一颗颗石子投进他心里,漾开了久久不散、足以影响人生抉择的涟漪。
当韩兴昊在林芝一中做高考心理辅导时,他满怀期待地问孩子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迎接他的不是争先恐后的回答,而是一片茫然的沉默和躲闪的眼神。他拿起孩子们备考冲刺的卷子,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各种颜色的笔迹,显然已经被做过无数遍。韩兴昊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起自己高考时,各类复习资料和信息唾手可得,而眼前的孩子,却只有这张反复使用的皱巴巴试卷。而眼前这些同样努力、同样聪明的孩子,他们拥有的,却只是一张承载着有限知识的、皱巴巴的纸。这不是梦想的匮乏,而是机会的鸿沟。
韩兴昊去看望福利院的留守儿童时,他拿出手机,想给孩子们看看河南老家的照片。当他滑动着屏幕里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孩子们的眼睛里不是好奇,而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混合着陌生与疏离的茫然。那一刻他才惊觉,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外面的世界”,对他们而言,竟如此遥远。看着他们的小脑袋挤在一起,专注地盯着那块小小的屏幕,仿佛想从中打捞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无比清晰而坚定的念头在他心中炸开:“我要留下来。我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我要亲手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让外面的光照进来。”这个念头,就像高山松的根须,一旦扎下,就再也拔不出来了。
生长:松干挺拔,在抉择中站稳讲台
支教结束后,韩兴昊返回郑州大学完成硕士学业。2014年毕业时,他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上海繁华的邀约,是众人眼中“水肥充足”的平原;另一边,是西藏无声的召唤,是他心中早已埋下根系的“山地”。“去上海,我或许只是万千人流中普通的一个;但回到西藏,我的每一步都可能具有独特的意义。”他选择让个人的奋斗与国家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更幸运的是,在做出人生选择的关头,他的父母和爱人给予充分的支持与理解,让他能心无旁骛地携手爱人重返西藏,扎根在了西藏农牧大学。
带着父母的祝福、爱人的同行,韩兴昊再次收拾行囊踏上入藏列车——如果说2010年第一次来西藏,他是一株在冻土中努力扎根的“松苗”,那么这一次,他更像一棵打定主意要站稳的“松树”,要在高原上扎下更深的根。
重返支教地,韩兴昊终于再次成为教师,站上心心念念的讲台,却很快发现两处棘手的问题:一是藏族学生见到老师时总会不自觉地拘谨,眼神里藏着怯意,经咨询后他才明白症结——孩子们成长中接触的外界信息少,总觉得老师“什么都懂”,便不自觉生出敬畏心,悄悄拉远了距离;二是当地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同样的知识点往往要反复讲解好几遍,且内地教材里不少案例、概念脱离西藏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格外吃力。“不能让教材成为学生的‘拦路虎’。”带着这样的决心,他立刻行动:结合西藏地区学情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组织专业教师共同研讨推进教学改革,还把复杂知识点拆成贴合学生基础的“小台阶”,帮孩子们一步步慢慢消化吸收。

韩兴昊在教学一线授课

韩兴昊近几年组织主编的高原特色教材
同时,他主动放下教师的 “架子”:课下,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常坐在操场的草地上,听学生讲家乡牧场的故事,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学生有难题,也愿意主动找他,渐渐喊出了“昊哥”这个亲切的称呼。他还跟着爱人学了不少沟通技巧,和学生说话时会放低声音、放缓语速,遇到学生犯错,会像朋友一样耐心引导。就像高原上的高山松,要长得稳,不仅要根扎得深,更要让枝叶轻轻贴近土地;韩兴昊也用这样的温柔,慢慢成了学生愿意依靠的“引路人”。

带领学生在林芝天禾啤酒厂实习

组织应用化学专业师生见面会
奉献:松荫护苗,在坚守中传递希望
他这份贴着“高原学情”的用心,慢慢结出了硕果:作为化学教研室主任,他牵头和同事们打磨的高适配高原的教学成果,拿下了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基础课程西藏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他本人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金牌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团队,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频频获奖。看着学生们从“听不懂”到“能学会”,再到“敢创新”,韩兴昊心里满是欣慰——就像看着自己呵护的小树苗,慢慢长出了新枝丫。

教学成果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西藏赛区一等奖及全国三等奖

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教学之外,韩兴昊还立足科研,积极服务社会,努力为西藏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作为西藏农牧大学藏药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的一员,跟随着他的博士生导师、全区藏药首席专家兰小中教授,致力于藏药材资源与开发利用工作,围绕藏药资源调查、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引种驯化与规模化种植、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品质改良与新种质创制、大健康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以现代科技赋能经典藏医药,实现藏药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升藏医药核心竞争力,促进藏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西藏的发展贡献力量。
团队先后荣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西藏工人先锋号” 、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获批自治区“珠峰英才”创新团队计划、自治区藏药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

代表科研团队接受西藏自治区总工会表彰

进行野外科考

为当地农户提供药材种植咨询服务
随着在西藏扎根的时间越来越长,韩兴昊又多了一个身份——郑州大学西藏校友会负责人。他太清楚来藏的研支团成员会经历什么:初到高原时的失眠胸闷、想家时的偷偷抹泪、面对陌生环境的手足无措——这些他当年吃过的苦,不想让后辈再独自承受。于是,他成了研支团成员的“老大哥”:有人水土不服,他会送去自己总结的“抗高反小妙招”;有人思念家乡,他会邀上几个人,在家做一顿河南老家的面条、饺子;逢年过节,他还会组织校友会活动,让远离家乡的郑大学子,在高原上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韩兴昊和母校第十三届支教团西藏队成员在一起
(左起 王海帆 周政 王志坤 李超洋 刘佳彬 赵佳乐)

韩兴昊和母校第十六届支教团西藏队成员在一起
(左起 盛嘉昭 罗一鸣 王鲁岩 宋健 刘梓峻 崔立岩)
当林芝的风再次掠过山坡,那连片的高山松与他挺拔的身影,早已融为一体,成为雪域高原上无比动人的风景线。如今,韩兴昊在西藏已扎根十余年。那些曾让他揪心的画面,正在他的坚守与行动中,一点点生出温暖的变化。

2018年韩兴昊和支教团学弟共同为林芝市儿童福利院志愿服务基地揭牌

为巴宜区中学开展科普系列讲座
谈及教育,韩兴昊的眼神格外坚定,“教育的力量,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希望的点燃和视野的开拓。“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如今真的变成了韩兴昊奋斗奉献的使命。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一代又一代人的力量汇集在一起,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焦元 岁梦怡 何楚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