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学子开展“一张宣纸写千年”实践活动

日期:2025年02月18日 11:13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当AI绘画席卷全球、电子屏取代纸质书的今天,在安徽泾县深山里,一群匠人仍遵循着流传千年的古法,用双手在清冽山泉中捞起“纸寿千年”的东方奇迹。作为东方奇迹,宣纸传承千年,成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1月21日,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纸语新声”非遗传承寒假实践团队踏上了一段特别的旅程。实践队员们不远千里,来到素有“宣纸之乡”美誉的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榔桥镇。在这里,中国宣纸小镇和宣纸博物馆静静等待着他们的到来,一场以“一张宣纸传千年——解码中国‘纸界活化石'的传承奥秘”为主题的非遗探秘之旅,正悄然展开。

坐落于宣纸的发源地,这座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展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化爱好者、艺术家和游客前来探访。成员们将在这里开展一场与宣纸紧密相连的探秘,感受非遗里蕴藏的历史古韵。

中国宣纸博物馆入口

初入博物馆:宣纸历史的厚重

步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宣纸历史展区。这里通过图文、实物和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了宣纸从汉代至今的发展历程。千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书法大家和画家的作品通过宣纸流传后世,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赵孟頫的《洛神赋》等等。宣纸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展区内陈列的古籍、文献和历代宣纸样品,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跨越古今的智慧交互、情感传递,宣纸在文化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宣纸历史起源

展区内“天地菁华”部分令成员们印象深刻,天地菁华列举了宣纸的七个特质:无双、虔诚、无限、坚贞、清白、传承与不凡。其中清白来源于“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诗人于谦《石灰吟》中的名句。洁白细腻的宣纸以普通树皮稻草为原料,经反复蒸煮、洗涤、捶打、摊晒等工序后制成,“得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正因为宣纸的清白高洁,方能挥洒出行云流水的诗情画意。传承指的是宣纸技艺在泾县一地历经千年岁月,世代相传,在历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浇灌中发展成熟,宣纸因此而厚德载物,光耀五洲。

宣纸历史发展

宣纸不仅展示着传统技艺的精湛与高超,更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和内蕴,它是集多种文化特质于一体的集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当之无愧的精华。


探秘制作:宣纸工艺的传承

在宣纸制作工艺展区,成员们仿佛踏入了宣纸的前世今生,亲眼目睹了宣纸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宣纸的主要原料为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每一种都经过精心挑选。浸泡时,它们被缓缓放入清水中,如同沉睡一般,充分吸收水分,为后续工序做准备。蒸煮的过程中,高温让原料逐渐变得软糯,褪去杂质。接着是漂白,日光的轻抚让它们的颜色愈发纯净。打浆时,机械的力量将原料转化为均匀细腻的纸浆。抄纸环节最为关键,师傅们手持纸帘,轻轻舀起纸浆,手腕一抖,均匀的薄纸便在纸帘上成型。烘干后,一张张质地细腻、耐久性强的宣纸就此诞生。

宣纸样品展示

展区内,传统制作工具安静陈列,纸帘由精细的竹丝编制而成,疏密有致,决定着宣纸的纹理;纸槽则是承载纸浆的容器,每一道磨损都见证着岁月的痕迹,令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传统制作工具

这里还有 “三丈三” 超级宣纸制作车间,每年一次的巨宣制作堪称奇观。52 名师傅紧密协作,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合力捞制,场面极为壮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区为游客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宣纸的大门。队员们们亲手参与宣纸制作,从舀取纸浆到感受纸张在手中成型,这个过程让他们沉浸其中。许多参观者表示,这种亲身体验不仅增强了参与感和互动感,更让他们对宣纸制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践团队体验宣纸制作

文艺交融:宣纸艺术的价值

宣纸,不仅是书写的优质载体,更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步入宣纸艺术展区,成员们仿佛置身于艺术的历史长河之中,尽情欣赏着历代书法家、画家使用宣纸创作的经典作品。那一幅幅飘逸灵动的书法,笔锋游走间,宣纸凭借其独特的吸水性,将笔墨的浓淡干湿完美呈现,使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而细腻的山水画,在宣纸的衬托下,墨色层次分明,晕染出的山水意境悠远,尽显宣纸独特的质感与表现力,赋予艺术作品别样的韵味。

技术传承证书

此外,展区还精心展示了宣纸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一些当代艺术家巧妙利用宣纸轻薄、柔韧的特性,将其与现代材料结合,创作出装置艺术;还有的在宣纸表面进行独特的色彩处理,创作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现代画作,展现了传统宣纸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让古老的宣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外互动:宣纸文化的交流

在宣纸文化展区,成员们了解到宣纸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同样熠熠生辉。回溯历史,在重要外交场合,宣纸曾多次作为珍贵国礼,赠送给外国使节。例如在某次重要外事活动中,精美的宣纸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漂洋过海,成为传递友谊与文化的独特桥梁,让世界领略到东方造纸技艺的非凡魅力。

宣纸文物展示

如今,宣纸制作技艺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物馆肩负起传承重任,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展示宣纸从诞生到发展的历史脉络,还开展手工制作体验、文化讲座等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亲身感受宣纸魅力,致力于宣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这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永不褪色。


实践成果与非遗使命:宣纸与青年的跨时空对答

千年宣纸承古韵,一张素楮绘新章。在创新驱动下的全球化进程中,泾县宣纸犹如穿梭时空的文明之舟,既载着蔡伦古法的智慧结晶驶向未来,又携着现代创新的清风溯回传统长河。这方浸润千年的素纸,不仅以“纸寿千年”的基因密码筑牢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更借跨文化传播之力,将水墨洇染的东方美学凝练为世界认知的“文化图腾”,书写文化自信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诗篇。

实践调研结束后,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宣纸绝非普通传统工艺,而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结晶。中国宣纸博物馆的展陈极为丰富,从古老的制作工具到珍贵的名家书画,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宣纸的前世今生。互动体验区更是让大家亲手触摸宣纸制作流程。这般精心的设计,成功让更多人领略到宣纸深厚的历史、精妙的工艺与非凡的文化价值。

团队围绕宣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了积极讨论,系统总结调研成果,完成了寒假实践纪实报告并圆满结项,为宣纸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对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在此次寒假实践活动中,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团队结合学院特色,提出“技艺传承+语言转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模式,通过外语媒介深度阐释宣纸从工艺技术到文化价值的丰富内涵,助力宣纸这一“东方艺术纸”打破文化壁垒,实现了从文化产品输出到文明对话的跨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贡献了青年智慧。

与此同时,团队广泛运用新媒体技术记录和传播了宣纸文化。团队微博账号发布了精心剪辑的实践视频,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宣纸制作的工艺流程,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反馈。同时,团队通过院办公众号和团队公众号发布推文,详细记录了实践过程与感悟,生动展现了宣纸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人民网报道,让宣纸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进一步扩大了此次寒假实践活动的影响力,真正意义上推动了宣纸文化的宣传。

宣纸创新使命

宣纸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而当代青年正是这一使命的重要承载者。这次活动结束后,成员们收益颇丰,乐于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特性,用青春的力量和独特的方式为宣纸创新与发展赋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更蓬勃的生机。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人能够走进中国宣纸小镇和宣纸博物馆,感受这一千年技艺的魅力,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