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历史探索者协会举办学习校史活动

日期:2016年11月15日 00:00   点击量:   发布人:校团委    资料来源:

    如果说栩栩如生的雕塑是欧洲大学的艺术景致,那么将自然魅力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石刻工艺,则是中国大学里古韵美的典范。
    11月5日下午,在历史探索者协会会长金昭的带领下,数十名历史探索者协会会员考察了位于郑州大学新区,文学院西侧草坪上所立的五座石碑。
    下午两点前后,同学们走出了文学院的大门,沿着毓秀路向西行不过十米,这处小巧的草坪还有石碑就映入了眼帘。五座形态迥异的石碑沿着毓秀路一字排开,石碑后面是七棵两米多高的金桂树。纤瘦的树干上,早已脱光叶子的树杈紧密地缠绕成团状的树冠,在远观时,又恰逢一阵秋风袭来,摇晃着的金桂树仿佛是几株结果的蒲公英在夏风中摇曳。 这七棵金桂树中有三棵是文学院八一级毕业生赠,王萍就是其中的一员,毕业后的她选择留校任教,如今是文学院的一名教授。王萍说:“毕业三十年聚会,送金桂给母校,算是一种感恩,因为金桂不仅名贵,而且它有香味,有生命。”闲暇时间,王萍还会给这些金桂树浇浇水,金桂飘香的季节,王萍则拍些照片用手机发到同学群里,提醒他们赠给母校的小树开花了。
    看完了金桂,同学们走近了草坪东侧的一座山形玄武岩石碑,在触碰它时,感觉像是握住了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石碑上所刻的“铭记”二字底色已经脱落,白中泛红的痕迹告诉观察者们它曾经也是鲜亮的朱红大字。颇具玩味的是,其中“铭”字刻在了石碑表面的棱角上,从“铭”字的偏旁部位就开始像棱角的另一面翻折,再配以行书书法风格,“铭记”二字的立体感十足。 此时,有细心的同学拨开了石碑右侧底部密集的杂草,石碑落款得以重见天日“中文系1978级同学立 1982年”尽管没能联系到立下此碑的老校友,但石碑背面却留有不起眼的四行小字提醒读者“铭记那个特殊的年代,铭记郑州大学这片沃土,铭记老师的辛勤培育,铭记同学的纯真情谊”寥寥几笔,铭记的却是千言万语。
    当同学们走到第二块石碑时,却已是“三十年过去了。”在这块刻有“山高水长”的流水纹石上,落款日期是甲午夏日,也就是2014年夏天所立,与1982年所立的“铭记”石碑隔了三十二年。石碑上白色与灰黑色的纹路交织在一起,如同错落有致的山泉瀑布,“山高水长”四个楷书大字则中规中矩的刻在了“瀑布”间一块难得平整的“岩石”上。
曹干彬是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党委书记,他和王冉,还有河南日报社的副总编肖建中敲定了这送块流水纹石,他们三人也都曾经是文学院的学生。曹干彬说:“山越高,水流得越远越长,老师德高望重,是山,作为学生正是受到老师的影响,才能越走越远,我们想表达的也就是对学校的尊敬、憧憬。”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三人送这块石碑是趁周六学院没人,偷偷地运到了草坪上,看来流水纹石的确是自己“流(溜)”进来的。
    除了“铭记”和“山高水长”,另外三座石碑也一同掩映在了金桂树和火炬灌木丛中,有粗糙的花岗岩、光滑的大理石。石碑上,刻有“桃李蹊下”“崇圣尚贤”……每一座石碑和它们的每一行字背后,都有一群郑大文院人对母校的期盼。
    草坪的北侧是历史学院,一座三米多高的石碑也耸立在绿草地上,上书一“源”字篆书。满地梧桐黄叶,终是落叶归根,无论石碑还是金桂,过去的终究是历史的。然而毕业的老校友们却依旧铭记着山高水长,那追根溯源的母校情怀深深刻印在了石头记中。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