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菏泽7月22日电(通讯员 杨胜瞳 牛志钰)2022年7月1日至6日,郑州大学“郑在阡陌”三下乡实践团队在山东省菏泽市、滨州市开展题为“农药安全,在你我身边”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调查农村农药包装放置和回收情况、捡拾不正确放置的农药包装,并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农药相关的农药用药安全,为农药安全使用,做出贡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我国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化肥、农药等提高作物品质、改善作物生长状况的产品逐渐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但农药的广泛使用也带了一系列问题,如:用量不清导致的滥用错用、包装处理方式不明导致的包装随意处置污染环境等问题。
为了解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情况和农药废弃包装处理情况,7月1日,郑州大学“郑在阡陌”三下乡实践团队在菏泽市深入农村,与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农民进行交流,在聊天中讨论到农药使用和废弃包装处置情况,农民朋友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在走访与交谈过程中,郑州大学“郑在阡陌”三下乡实践团队也对大家的谈话进行了记录和统计,发现广大农民对于农药的使用是十分支持的,农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产量、控制病虫害、改善品质等优点;但涉及到农药的用量及使用方法等专业性问题,普遍的回答是他们会根据供销商提供的用法和用量或借鉴有经验的人的使用方法,当实践团队队员问到他们会不会根据农作物长势和需求精准给药时,大部分答复是淳朴羞涩的笑容和微微的摇头,这是在说大家并不懂这种精准的生产方式;在谈论到农药废弃包装的处置时,大家比较不以为然,普遍的做法是使用完了就丢掉,有收集习惯的人会把用完的包装收集起来卖废品,但是据了解,农药废弃包装收集和存放比普通废弃物品繁琐,选择收起来并卖掉这种处理方式的农民并不多。
农药在农村的错用滥用情况十分泛滥,而且这样做的农民并不以为意,这样的情况在农村是十分常见的,农民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行事粗犷,对于农药的使用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供销商的建议和口口相传的优秀经验,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却是与此相悖的。
而在废弃农药包装处置方面,实践队得到了更令人痛心的结果。7月2日,郑州大学“郑在阡陌”三下乡实践团队外出考察,他们选择了菏泽市某农村开展调查,在田地间、沟壑旁行走和观察。在田间地头,废弃的农药包装袋、塑料瓶随处可见,其中新的旧的都有,旧的包装有的只剩下了零散的碎片,新的包装甚至可以看到生产日期还是近几个月。甚至,有些包装上明确表明“远离水源”,但依然能在水边发现它的踪迹,这让人十分痛心。在田间地头走访调查的同时,郑州大学“郑在阡陌”三下乡实践团队随手捡拾废弃的农药包装瓶、包装袋,并将其收集到一起最终统一回收了起来。
图为田间农药废弃包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胜瞳 供图
被动的捡拾和收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和农药废弃包装随意丢弃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农民身上。郑州大学“郑在阡陌”三下乡实践团队在总结了前两天的发现后,希望通过宣传科普的方式,宣传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推广废弃农药包装回收利用的生产方式,提高大家安全生产的意识和能力。
图为队员捡拾废弃农药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胜瞳 供图
为此,郑州大学“郑在阡陌”三下乡实践团队广泛的搜集了农药安全使用的相关知识,选取了十条使用时的误区,如:发病初不用药,不见虫不用药、随意加大用药浓度或用药量、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追求速效性、农药常识欠缺、不能对症下药、多种农药混合使用、缺乏保护和利用天敌意识、防治一次,一劳永逸、混淆高效与高毒概念,缺乏安全观念等作为典例宣传,提醒大家安全合理的使用农药。
图为宣传农药安全的微信推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胜瞳 供图
此次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的方式,将推文转发到广大农民群体中,让大家可以借此机会学习农药的相关知识,培养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的习惯。同时,这种方式也给大家一个资料留存的途径,不同于常见的纸质宣传手册,互联网的记忆可以让人在需要的时候随时翻阅。
在此次“农药安全,在你我身边”主题活动中,郑州大学“郑在阡陌”三下乡实践团队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互相配合,通过充分全面的调查与认真细致的实践,了解了农药在农村中的使用和回收利用等生产活动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出针对性的科普宣传。此次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体了解到更多的农药使用知识,帮助他们养成废弃农药包装回收的习惯,为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品质的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青年学子的力量。
报道链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2304840&app_version=1.3.5&sid=1309457&time=1660192010&signature=dDJ5qQLk6jVvNWEzxlO70B22xTO2Mz10BGyPngp83Zm9KYreMR&sign=ab59c068d06c1cd7b7891099c44c48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