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到7月1日,郑州大学省医临床医学院“医路童行 微光暖融”社会实践团前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和蓝海湾语言培训中心,以“点亮明灯,与星同行”为主题,开展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以医学知识科普、陪伴互动、调研宣传为抓手,用专业与爱心搭建起理解与包容的桥梁,为推动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注入青春力量,让原本“星星的孩子”也能在这颗蓝色星球上自由闪耀!

图为团队代表采访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园长梁田田
39载破冰路:从被拒唐氏儿到182所融合园
27日上午,团队代表特别采访了河南郑州管城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的院长梁田田,了解融合幼儿园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她坦言,26年间7次搬迁,每次都是观念攻坚战!“新社区总抵制,但接触后坚冰必融。”2014年河南省启动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如今182所融合园覆盖158个县市区。“118到31是过去式,182所是现在时。”当说到未来规划时,她说:“一个奇色花真的太小了,帮助不了更多的残障孩子。融合教育需要更多优秀的服务者们加入进来。”
课堂里的微光:当专业医学知识遇上童真心灵
在奇色花幼儿园的教室里,实践队员化身“健康守护者”,用孩子们的语言打开医学世界。

图为实践队员陶虹宇、谢晓东提问小朋友健康知识
“这颗牙齿藏着‘小虫子’,看我们用‘三区七步刷牙法’赶跑它们!”形象的比喻,让口腔保健知识生动可感。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们共同唱起“七步洗手法之歌”,在活泼的歌谣声里将健康习惯悄然植入童心。
课堂之外,陪伴同样在静默处流淌。队员们围坐在地,为即将毕业的孩子们裁剪彩纸、拼装相框;在礼堂中协助布置环境,成为幼儿园日常运转的“隐形帮手”。奇色花幼儿园园长梁田田在采访中感慨:“这些年轻人为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平等相处的真诚——这正是融合教育最珍贵的基石。”
在蓝海湾语言培训中心,实践队员参与自闭症儿童的运动康复环节活动现场,队员们耐心引导孩子们参与每一项任务。抛接软球时,他们通过调整距离和球速,逐步引导孩子目光追随目标,锻炼手眼协调性;在需要保持身体稳定的平衡步道上,队员们轻声鼓励,帮助孩子集中精神、维持姿态,提升专注力与运动控制能力;而设计精巧的双侧协调任务,如双手交替拍打节奏球或同时操作不同器械,则有效促进了孩子们身体两侧动作的协调与整合。队员王子涵说:“不需要过多言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耐心的等待,信任就在静默中生长。”
星河初现:青春行动照亮“荆棘之路”
为精准把握公众对特殊儿童的认知现状,实践队伍同步开展了线上调研,并收集到上百份问卷。调查数据令人深思:71.05%的受访者通过社交媒体了解自闭症,但23.68%能准确认知其原因为“神经发育多样性”,而非“智力普遍低下”等误解。然而,希望同样在数据中闪光:86.84%的公众认同早期干预对改善特殊儿童状况的关键作用,81.58%肯定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双重价值,更有84.21%明确表示愿为关爱活动提供支持。这份共识让队长贺诗琦倍感振奋:“误解虽在,但社会善意从未缺席,数据让我们见改变的可能。”

图为部分“医路童行微光暖融”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合照
五天实践,多重角色——队员们是医学知识的传递者,是特殊儿童安静的陪伴者,更是社会共识的凝聚者。在蓝海湾,一名原本抗拒接触的男孩主动将手递给队员;在奇色花,孩子们用刚学会的“七步法”认真搓洗小手……微小的改变昭示着行动的力量。差异无需“治愈”,唯需被真正看见与接纳。微光虽弱,汇聚成河,终将照亮每个孩子应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