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会馆历史文化价值,探索新时代青年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7月21日,郑州大学“晋陕遗珍 - 社旗山陕会馆文化守护计划”暑期实践团队奔赴河南社旗,通过实地探寻、文化挖掘、采访交流,用青春行动守护晋陕遗珍,以青春力量激活文化活力。
社旗山陕会馆,这座被誉为“中国古代商业会馆的活化石”的建筑群,静静矗立在赊店古镇的核心地带。推开厚重的朱漆大门,仿佛瞬间穿越回明清时期的繁华商埠——错落有致的院落里,琉璃瓦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雕梁画栋间藏着晋陕商贾的经营智慧,斑驳的石碑上镌刻着当年的商业规约。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头戴统一的红色志愿帽,身影穿梭在古朴的亭台楼阁间,红色的身影穿行在灰瓦红墙之间,宛如流动的青春符号,为这座沉静的古建注入了鲜活的气息。
漫步古建,触摸历史纹理
在会馆内,一名队员指着一处柱础招呼大家,其他队员们立刻围了过去,只见一尊麒麟雕刻正静静卧在那里。“这得刻多久啊?”大家忍不住伸手轻触石材,冰凉的触感里,仿佛能摸到当年工匠掌心的温度。据介绍,当地有“摸摸麒麟头,万事不用愁;摸摸麒麟尾,长命到百岁”从当时人们的心理来看,这一习俗反映了三方面的深层诉求,意识对生命与生活的敬畏与期盼:在当时赊店古镇作为重要商埠,晋陕商人在此聚集经营,虽带来商业繁华,但生活中仍面临疾病、战乱、商业风险等不确定性。人们通过触摸麒麟表达对长寿与平安的渴望,是面对未知风险时,寻求心理慰藉与安全感的体现;二是对吉祥文化的集体认同:麒麟雕刻本身是晋陕商人精神世界的外化,作为异乡经商的群体,他们既需通过祥瑞符号彰显身份、凝聚社群,也需借助共同的文化信仰强化归属感。;三是对“触物祈福”的实用心理:在科学认知有限的时代,这种“摸物得福”的心理,本质是希望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是传统民俗中“实用主义信仰”的典型表现。所以此处的麒麟不仅仅是柱础,更是社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普遍追求,也是晋陕商帮在异地经商中,通过文化符号构建精神寄托、凝聚社群力量的体现。

图为队员观察柱础细节。闫响 供图
仰望牌匾,传承商道精神
为了让这些零散的发现串联成完整的历史脉络,团队特意邀请了社旗山陕会馆的一名专业讲解老师作为向导。该老师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了如指掌,抬头仰望社旗山陕会馆内高悬的牌匾,“与天地参”“光明正大”“浩然正气”等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仿佛在无声地传递着晋陕商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这些牌匾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晋陕商帮诚信为本、义利并重的商业道德和处世哲学的生动体现。队员们凝视着这些牌匾,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他们深知,守护社旗山陕会馆,不仅是保护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传承和弘扬晋陕商人的精神力量,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那一刻,队员们突然明白,这些看似冰冷的牌匾里,藏着的全是滚烫的人间烟火。
图为会馆内部高悬的牌匾。张智启 供图
镜头传声,点亮文化星火
“这些故事要是只藏在石碑里,太可惜了。”队员们决定用年轻人擅长的方式——镜头与网络,让古建“开口说话”。在一处略显斑驳的建筑角落,张队员正在为同伴录制宣传讲解视频,以专业讲解姿态,搭建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这些砖石、木雕藏着太多故事,期望通过镜头语言让更多人直观感知。”队员们希望用影像传递古建温度,让晋陕商帮故事跳出文字,走入大众视野。镜头里,身着白衬衫的队员正站在商业碑前。阳光穿过窗棂,在她认真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也照亮了石碑上那些被岁月磨平却从未褪色的字迹。
这些内容发到抖音、微信公众号上后,很快引来了关注,有网友留言:“原来老家的会馆藏着这么多讲究,周末就带孩子去看!”还有在外务工的社旗人发来私信:“谢谢你们让更多人知道家乡的美,等我回去一定去会馆看看。”

图为队员携手录制讲解视频。余月 供图
“以前总觉得文化遗产保护是专家的事,”一名队员翻着笔记感慨,“现在才发现,我们普通人也能做很多事——哪怕只是多问一句、多记一笔,都是在为历史留痕。”
此次实践,郑州大学“晋陕遗珍 - 社旗山陕会馆文化守护计划”团队以实地文化探源、学术价值挖掘、创意传播实践为路径,以青春行动践行文化遗产守护使命。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言:“青年走进古建,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让文化传承有了新的青春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