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8月10日,郑州大学“文润新芽”实践队走进河南省安阳市,在文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紫薇大道街道三官庙村、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甲骨文互动“活化”古字魅力
“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时候,孩子指着‘游’字的甲骨文问我怎么写、是什么意思,我哪说得清啊!”一位家长的无奈,道出了不少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共同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实践队精心设计了“甲骨文猜猜乐”“甲骨文小课堂”“甲骨文操”以及“甲骨文描画”等活动,用孩子能懂、爱参与的方式,架起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
活动结束后,一位家长李先生深有感触:“以前带他去殷墟博物馆,他总说‘看不懂、不好玩’。这次参加活动后,他回家主动拉着我做甲骨文操,嘴里念叨着‘这个是“舞”,要把手抬平’。没想到传统文化还能这样学,真是让孩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了!”
这样的转变在参与活动的孩子中并非个例。实践队的趣味活动不仅拉近了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老文字的温度,有效提升了他们对中华文字文化的认同感。

图为团队成员带孩子们学习“甲骨文操”。朱泳旭供图
青铜鼎制作“触摸”文明厚度
为了让青少年真切感受殷商文明的厚重,“文润新芽”实践队联合安阳市文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三官庙村开展了“小小青铜鼎”制作活动。
当孩子的小手与实践队成员的大手一同将石灰浆注入模具,成形的不只是一个小巧的鼎,更是一段关于“文化传承”的鲜活记忆。
在三官庙村的活动现场,孩子们看到“小鼎”脱模时,纷纷发出“哇”的惊叹,文化的种子就在这一声声惊喜中悄然生根发芽!
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走进安阳的本土历史,悄悄填补了传统文化认知上的空白,也让“多元化文化传播”有了更生动的注解。

图为实践队成员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小小青铜鼎”张雨涵供图
讲座研学传播拓宽文脉广度
在《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讲座中,郑州大学“文润新芽”实践队成员全程深度参与,不仅以学习者身份投入,更在“甲骨文十二生肖”互动环节与余文国教授并肩授课。课后与余教授的交流,让志愿者们深刻明晰:传统文化传播既要坚守历史本真,确保知识的准确性与严肃性;更要创新表达语态,用贴近青少年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
以此为启发,实践队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安阳殷墟博物馆,在系统调研学习中深挖文化内涵,并且精心录制讲解云视频,力求让中华文化的魅力突破时空限制,触达更多受众。

图为实践队与余文国教授互动授课“甲骨文十二生肖”。钱明坤供图
青春活力续写文化传承新篇
“你们这样的活动真好啊!孩子都不想走了,以后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还要参加!”家长的认可,让实践队成员倍感温暖与动力。
本次社会实践累计服务青少年230人次,收取有效调查问卷200份,86%的家长和孩子对活动评价为“非常满意”。
未来,“文润新芽”实践队将继续以郑州大学“求是担当”的校训精神为指引,秉持“以少年需求为导向、以知行合一为路径”的理念,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力求让文化不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更能沉淀为内在素养、转化为自觉行动,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