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正文

药学院“本草知行”团队开展以药用植物识别和中医药文化宣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日期:2025年08月22日 09:00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6月30日至7月10日郑州大学药学院“本草知行”三下乡实践团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万仙山腹地南坪村开展辨识当地草药、开展安全用药及用妆知识科普、讲解家用医疗器械使用注意事项、制作并向村民分发香囊等系列实践活动。

“草木有灵藏生机,医药有方护健康。”中医药文化蕴含古人的智慧,植根于自然。“我们想通过这次实践,让大家了解中草药的实际用途,也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带队老师潘成学表示。6月30日,郑州大学药学院“本草知行”三下乡团队前往河南辉县万仙山,开展以药用植物识别和中医药文化宣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多村民虽然见过药材植物,但真正了解的不多。”队员邱解斐介绍。她表示,实践团队调研发现,部分居民对安全用药、常见植物药效及家用器械使用方式了解有限,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保障,因此希望通过入户讲解和资料分发来提升相关认知。中医药源于自然,许多常见植物都具有药用价值,通过深入挖掘和宣传,能让居民更好地利用身边资源保障健康,同时也能增进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

实地辨识草药,探寻自然馈赠

为了深入了解当地药用植物资源,实践团在潘成学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万仙山腹地。师生沿山径穿越岩石路段和密林时,潘老师结合当地植被分布,从形态、种属、功效等方面对本地的药用植物进行系统讲解。“像连翘,四片花瓣像小喇叭,茎中空,多皮孔。果实能清热解毒,是山里常见的‘药金子’”,潘老师为同学们生动讲解。其间,团队还采集到完整的野生半夏植株,潘老师强调其块茎能燥湿化痰,但其毒性强,必须炮制后使用。采集时,团队遵循科研规范,对珍稀或数量少的品种,仅拍照留存,减少对原生植被的破坏。

制作蜡叶标本,留存植物特征

实践期间,队员们在驻地开展蜡叶标本制作工作。经过筛选,连翘、博落回等三十多种典型植物被平展在报纸上。腊叶标本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三次整形。在剪取合适的植株后,将其叶、花、果实整理避免重叠,并将其调整到易于观察的角度。随后,将植物压在合适厚度的吸水纸之间,每隔一天更换吸水纸并对其枝叶进行调整。除此之外,每份标本旁都需要贴着详细标签,包括采集时间、科属名称等。此次制作的30余份蜡叶标本,将用于学院药用植物课程实践教学。

1BEF3

图为队员马振恒制作标本。刘翱玮 供图

制作分发香囊,传递健康关怀

7月6日下午,实践团开展香囊制作与分发活动。队员们按照药学研究确定的科学配比进行制作,“先装防尘袋,再封香囊袋,这样既保药效又耐用。”李欣边演示边讲解。19时许,队员们在驻地附近向村民分发香囊,并讲解香囊的功效,“张大爷,这香囊里的艾叶是咱本地的,味道能赶蚊子。”“李奶奶,陈皮和苍术配在一起,夏天闻着精神好。”村民们接过香囊后连连称赞。

C06EA

图为队员李欣制作香囊。邱解斐 供图

科普医药知识,助力健康生活

实践期间,团队利用上山采样及村民饭后休息时间,开展安全用药及用妆知识科普,讲解家用医疗器械使用方法。实践团向当地居民们分发手册并开展科普。“王阿姨,降压药可不能想停就停,漏服了也有讲究……”邱解斐拿出手册,用“每天吃三顿饭不能少一顿”来比喻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让村民们听得明白。120余份手册发下去后,不少村民还特意来问后续问题,对队员们的讲解十分认可。

CB164

图为队员邱解斐为王阿姨讲解安全用药知识。刘翱玮 供图

“这次三下乡让我意识到,把中医药知识真正传递出去并不容易。”队员李怡然说,“但我们希望尽自己的努力,让大家认识到身边的草药其实也能帮助健康。”据悉,本次实践共记录63种植物,制作30余份标本,并发放百余份科普手册。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