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至7月20日,郑州大学“鼓乐河遗传薪火,高原非遗续文脉”实践团队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活动。团队深入贵德县文化馆、王屯村村委会、德文化主题公园等地,通过采访传承人、学习社火技艺、拍摄经典剧目、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记录青海贵德社火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实践团队首先走访了刘屯乡社火保管室,系统记录了社火道具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道具是社火的灵魂。非遗传承人向队员们展示了钱棍、旱船、八卦灯等传统道具的制作方法。钱棍由一米长的木棍制成,串有铜钱或铃铛,舞动时发出清脆响声;八卦灯四周写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团队一名队员在记录中感叹:“这些道具不仅是表演工具,更是农耕文明的活态档案。”
在贵德县文化馆和王屯村村委会,实践团队系统考察了社火表演的全流程。团队成员重点记录了八洞神仙、太平鼓、眉户戏、排场、杨林夺牌等特色节目的表演形式。在贵德社火的表演现场,色彩与声响交织成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社火队员身着大红、明黄、湛蓝的绸缎长袍,衣袂翻飞间,绣花的龙凤牡丹图案熠熠生辉。八洞神仙头戴九天尺帽,眉户戏演员则按角色佩戴官帽,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传统戏曲的韵味。 社火队员李卓玛表演结束后向团队展示了她珍藏的表演服装——大红绸缎面料上金线绣着牡丹,袖口的云纹寓意吉祥。"这套衣服我穿了20年,每次穿上都觉得特别神圣。"她轻轻抚平衣襟上的褶皱说道。

图为实践队员记录的贵德社火表演现场。杨晶美 供图
郑州大学实践团队采访了青海贵德20岁社火非遗传承人余有鹏,深入了解贵德社火"以唱为主"的独特表演形式和六百年传承历史。"第一次看社火表演时我才4岁,演员们投入的表演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余有鹏回忆道。作为刘屯社火最年轻的传承人,他从小跟随爷爷观看社火表演,尤其被眉户戏的唱腔所吸引。如今他已成为《花厅相会》中高文举一角的出色演绎者。"唱眉户戏要像打太极一样用丹田气",说着他即兴示范了一句"大半之年王开选",浑厚的唱腔让在场队员惊叹不已。
"现在最缺的就是年轻人。"余有鹏坦言传承困境。但这位00后传承人用行动证明着坚守:他创新表演形式,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社火文化,还配合实践团队录制教学视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了解社火、爱上社火。"余有鹏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传承人的心声。通过与年轻传承人的深度交流,实践团队不仅收获了珍贵的非遗资料,更看到了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的希望。队员们表示,将充分发挥青年优势,助力贵德社火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杨晶美采访贵德社火传承人余有鹏。马飞宇 供图
在传承人余有鹏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火技艺学习之旅。传承人首先从最基础的"丹田运气法"开始教授,强调"唱戏如打太极"的要诀。"眉户戏讲究气沉丹田,每个字的吐纳都要有章法。"余有鹏边说边示范,队员们跟着练习,很快就掌握了"大半之年王开选"等经典唱段的发声技巧。在反复练习中,大家逐渐体会到唱词中蕴含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的精妙之处。
"通过亲身参与,我们真正理解了社火艺术的魅力所在。"队长杨晶美表示,"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比任何理论讲解都来得深刻。"

图为队员向社火传承人学习社火唱段技艺。马飞宇 供图
为了让队员们更深入地理解社火艺术,传承人还带领大家沉浸式体验了《小姑贤》的表演。这部倡导家庭和睦的经典剧目,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质朴的唱词,《小姑贤》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队员们穿上戏服,学习角色的身段动作,在传承人指导下完成了一段完整的表演。"原来每个动作、每句唱词都蕴含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队员杨灿在体验后感慨道。

图为队员实地观看考察社火经典剧目《小姑贤》。杨晶美 供图
最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参与"问门"仪式的表演。这是社火巡演时特有的互动环节,主人家要对社火团进行问答互动,寓意祈福纳祥。队员们跟随传承人学习仪式流程,从"化表点香"到对答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