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正文

哲学学院“观物织理队”探寻西兰卡普传承

日期:2025年08月23日 14:00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暑假期间,郑州大学哲学学院三下乡团队“观物织理队”前往湖北省恩施市开展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兰卡普”为核心,旨在探访非遗传承现场、对话传承人田若兰,深入探寻这项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故事,领悟背后的工匠精神。

初入工坊感悟经纬间的非遗印记

上午9时,团队成员抵达恩施市产业转移园,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田若兰已在织锦工坊门前等候。推开工坊木门,二十余台织机整齐排列,几位工人正端坐机前专注操作。彩色丝线在经纬间穿梭,“万字纹”“四十八钩”等经典纹样在织锦上渐次铺展,靛蓝与橙红的色块碰撞出热烈而沉稳的质感,纹样中藏着土家族的生活印记——有的模拟山间流云,有的复刻田间稻浪,还有的融入了吊脚楼轮廓。

“这些都是咱们土家族的老纹样,每一笔都藏着祖辈的生活。”田若兰指着墙上的织锦样品介绍。团队成员注意到,织锦的丝线色泽饱满、触感柔韧,凑近能闻到淡淡的草木清香。工坊一角,两台样式不同的织机引起团队注意。田若兰走上前演示:“左边是老织机,右边是改良后的。”传统织机需双手同时控制经线开合与纬线穿梭,操作者半小时便会腰酸背痛;改良后的织机加装了脚踏控制装置,经线开合由脚力带动,双手仅负责穿线,效率有了很大提升。在工坊内部还有一部电力发动的织机,可以根据图纸高效地生产,主要用于部分需求量较大的订单。

D230E

图为郑州大学观物织理队成员观察西兰卡普织锦细节。陈思涵 供图

技艺革新致力于让非遗走进生活

在工坊的成品区,除了传统织锦,还陈列着大量融入西兰卡普元素的文创产品——笔记本封面、冰箱贴、车挂香囊、帆布包等,均保留着鲜明的非遗特色。除此之外,田若兰老师也积极寻求各种方式扩大西兰卡普知名度,例如开展研学活动,并专门建立了上千平方米的西兰卡普研学基地与博物馆,让更多孩童与年轻人能够在这里能够轻松地对西兰卡普进行一站式了解,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宣传的目的。该基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呈现西兰卡普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背景、发展演变,以及其主要功能和作用;其二是提供西兰卡普制作体验区域,能够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

面对团队关于“工坊成功原因”的提问,田若兰显得十分谦虚:“目前的工厂与模式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以及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爱。”她坦言,坚持传承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西兰卡普的实用性,“它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得能走进日常生活才算真的活下来。”

5E6D0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制作西兰卡普。陈思涵 供图

价值坚守坚信美在技艺更在人心

田若兰坦言,目前西兰卡普这项非遗传承的难点主要在于传统织锦技艺学习周期长,年轻人参与意愿有限,“现在工厂体量还很小,工人和产能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为扩大西兰卡普的影响力,她正积极开展各类推广活动,包括与学校合作开展体验课程、参加非遗展会等。她认为,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本身,更在于其能融入当代生活,“当织锦能让一个妈妈挺直腰杆,让一个残疾人找回尊严,它就真正活了起来。”

谈及为何能在困难中坚持,田若兰望向正在工作的工人们:“主要是西兰卡普本身的价值。一方面,这种织锦与图案十分美丽,能把这种独特的美呈现给大家,我觉得很幸运;另一方面,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制作过程时,能感受到其中的灵魂美。”她进一步解释:“现在做这些工艺上的事,其实就是在欣赏美,还能惠及更多人。不管是让大家欣赏、运用,还是帮全职妈妈和残疾人增加收入,都是美的体现,也是我做这项工作、西兰卡普本身存在的价值。”

1A166

图为工坊内工人制作西兰卡普文创产品的场景。李璐瑶 供图

未来祈愿非遗走得更远

观摩织锦制作流程时,团队成员发现,从理线、穿综到提花、织造,每一步都需要高度专注与耐心。一位有五年经验的工人介绍,仅学习基础的“万字纹”就需三个月,复杂纹样则需半年以上练习。谈及工坊现状,田若兰直言:“尽管目前运行顺利,但还远远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工厂体量小,工人与产能都有很大上升空间。”为扩大西兰卡普知名度,她正积极开展研学活动,让更多孩童与年轻人了解这项非遗。“我的目标是借助工坊,打造一个西兰卡普的世界,让更多人了解恩施土家族的织锦文化。”田若兰微笑着说,“目前来说,这个目标快要实现了。”她透露,正寻求各种方式扩大影响力,同时开发更多贴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西兰卡普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4FE44

图为郑州大学观物织理队与田若兰在工坊前合影。李璐瑶 供图

傍晚时分,团队结束实践活动。离开时,工坊内的织机声仍在持续,那些由经纬交织而成的图案,既承载着土家族的历史记忆,也在当代匠人的手中延续着新的生命力。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