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郑州大学化工学院“绘梦卢氏,智联青春”实践团前往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在兴贤里社区的文化墙前,实践团成员顶着七月正午的烈日绘制乡村振兴主题墙绘。阳光炙烤下的墙面反射出刺眼光线,地面滚烫,队员们仍专注于创作。负责调色的徐同学反复搅拌着几乎在阳光下融化的红色颜料,汗水滴落晕开淡红印记,她表示要用最鲜亮的颜色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让乡亲们远远可见。一旁的郑同学全神贯注地为“和谐”二字描边,汗珠滑落却无暇擦拭,不远处的队员们则合力绘制着山水场景插画,用生动画面诠释乡村振兴内涵。

郑同学正在勾勒 “和谐” 二字轮廓。李刚毅供图
实践团在康养中心居住期间,与当地居民结下温情互动。一日清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着轮椅在门前斜坡上艰难上坡,郑同学见状立即上前助力推送。老人放松下来连声道谢,郑同学回应称住附近可随时帮忙,这一场景引得早起晨练的大妈称赞“郑州学生娃真懂事”,让青年学子与乡村的距离悄然拉近。
几日后,郑州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利国来到墙绘现场慰问。当时队员们刚画完“郑州大学”四个立体字,王利国副书记在端详郑同学绘制的“和谐”二字后,向队员们介绍了学校帮助建立郑卢中学的过往,衔接起校地帮扶的历史与当下。他关切询问队员们的年级、学院及住宿情况,在得知大家住康养中心一切安好后,谈及“三下乡”的意义,强调这不是走过场,而是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乡村、运用知识,在这片土地上受教育、长才干,并用不远处对着墙绘微笑的老人为例,说明他们的认可就是队员们付出的价值。

慰问现场,王利国副书记和同学们亲切交流。 李刚毅供图
从社区墙绘到校园课堂,知识传递持续进行。在卢氏县的一间教室里,郑同学通过一张纸片演示伯努利原理,引发孩子们热烈讨论。当吹气后纸片向上抬起时,教室内爆发出惊叹,郑同学借此解释原理,并结合卢氏山涧水流、化工管道设计、物流车辆流线型设计等实例,让抽象知识与孩子们的生活场景产生共鸣,小磊关于“让核桃运得更快”的疑问也得到了详细解答。
随后的普通话课上,时同学组织的绕口令比赛同样精彩。“四是四,十是十”的题目刚出,大半孩子便举手抢答,小磊抢先作答且又快又准,赢得掌声;第二轮“八了百了标了兵了奔了北了坡”的题目难度升级,教室内虽安静不少,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依旧高涨,让普通话学习在欢乐中高效进行。

队员时同学给孩子们授课。王斯漪供图
实践团的脚步还延伸至产业一线。在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菌菇车间,队员们了解到菌菇接种有固体接种和液体接种两种方式。相较于固体接种仅作用于表面,液体接种直接将菌种注射到菌棒内部,利用率更高,但因成本高且技术受限,目前厂里两种接种方式比例大致为1:1。队员肖同学认真记录并提问,深刻感受到乡村产业升级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明晰了实践调研既发现问题又思考解决方案的意义。
实践团还前往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展馆内庄严肃穆,一把布满锈迹的旧手枪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队员们在讲解员的介绍中,深切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这场红色洗礼,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深意——担当精神从革命先辈到当代青年,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承。

实践团成员在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 张金丽供图
七天的实践中,实践团从文化墙绘到菌菇车间,从课堂教学到红色基地参观,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专业服务乡村需求。正如兴贤里社区一位居民在送别时所说:“这些孩子不是来画壁画的,是来给乡村振兴画蓝图的。”而这份蓝图上,早已深深烙下青春担当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