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正文

新闻与传播学院“泥咕新声·青春创益”实践团队探寻浚县泥咕咕非遗传承

日期:2025年08月26日 17:00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2025年7月26日至31日,郑州大学“泥咕新声·青春创益”实践团队的青年学生来到鹤壁市浚县杨玘屯村,开展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学习和采访交流,探寻泥咕咕这一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密码,助力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泥香满村:杨玘屯的泥咕咕日常图景

杨玘屯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的核心发源地,这个被泥土芬芳浸润的村落,家家户户几乎都延续着捏制泥咕咕的传统。当郑州大学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踏上这片土地,映入眼帘的便是随处可见的泥咕咕元素:院墙砖缝里嵌着造型古朴的哨子,村口老槐树下的石碾旁堆着晾晒的泥坯,就连孩童手中的玩具都是色彩鲜亮的咕咕鸟。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泥土与矿物颜料混合的独特气息,仿佛整个村庄都在诉说着与泥土共生的故事。

5360B

图为杨玘屯村里画在墙壁上的泥咕咕。梁鼎鼎 供图

实地探访:村落里的手艺百态与研究院的时光脉络

实践团队的活动从深入村落调研开始。成员们走访了十余户村民家庭,观察不同手艺人的捏制手法,发现尽管都是制作泥咕咕,但每户人家的风格各有千秋:有的擅长塑造憨态可掬的动物形象,有的专注于简化夸张的人物造型,还有的在哨音设计上独具巧思。

在村民李大叔家,实践团队成员看到他正将和好的胶泥揉成匀称的长条,再用拇指和食指快速掐出小鸟的头部。“这泥巴得是村东头的胶泥,粘性大,烧出来不容易裂。”李大叔边捏边介绍,手上的泥坯在他掌心转了几圈,一只圆滚滚的咕咕鸟就初具雏形。这样生动的场景,让成员们对泥咕咕的制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泥咕咕研究院,这里陈列着从明清时期到当代的泥咕咕作品,时间的脉络在一件件作品中清晰可见——早期作品线条粗犷、色彩单一,而近现代作品则在保留传统神韵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细腻的装饰和明快的色调。

A4263

图为王红瑞老师带领实践团队成员参观泥咕咕研究所。梁鼎鼎 供图

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不仅是展示平台,更是手艺人交流创新的阵地。墙上悬挂的照片记录着不同时期的传承故事:有老艺人在窑边守夜的身影,有年轻人尝试新造型的专注,还有泥咕咕走出国门参展的场景。这些画面,让实践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的延续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匠心对话:王红瑞解密泥咕咕传承与创新

研究院内,实践团队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浚县泥咕咕传承人王红瑞进行了专访。当被问及网名“不泥”的由来时,王红瑞老师笑了笑说:“其实就是觉得,做这行不能太死板。不是说不沾泥土了,是不能被老规矩框死。手艺要想传下去,老底子得守住,也得学着变一变,让更多人能喜欢。”

采访中,实践团队成员提到传统泥玩“三分捏七分烧”的说法,王红瑞老师却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泥咕咕更讲究‘三分捏七分彩’。”他拿起一件刚完成的作品,指着上面渐变的红色和点缀的金色说:“捏型是搭个架子,上色才是真格的功夫。你看这翅膀上的红,得抹三次,一次比一次浅,差一点,那感觉就不对了。”这番话颠覆了实践团队成员对泥咕咕制作的固有认知,让他们意识到传承并非对传统的刻板复制,正是这些被忽略的细节,让古老手艺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25F0B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王红瑞老师。梁鼎鼎 供图

在谈及商业效益与匠心标准的平衡时,王红瑞老师坦言:“研究院也做些新样式卖,毕竟手艺人也得吃饭。但有样东西不能变:哨子得响得清亮,这是泥咕咕的根本;样子能改,但那股子乡土味儿不能丢。”他指着货架上的卡通造型泥咕咕,“你看这小熊,哨口还是老样子,吹响了照样是‘咕咕’声,听着亲切。”

当被问及王家十代人坚持传承的动力,王红瑞望着墙上祖父王蓝田的照片说:“说到底,是对这土地有感情,觉得这手艺不能断。爷爷被联合国评上‘民间工艺美术家’时,就说‘这手艺是土地给的,得还给土地’。我爹王学锋带着作品跑电视台,不是想出名,是怕这手艺在他手里断了。现在轮到我,就想让更多人知道,这泥巴能‘说话’,说得还挺好听。”

当谈及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王红瑞有些感慨:“最难的是让年轻人坐得住。现在的孩子见的新鲜东西多,能安安分分坐下来捏一天泥巴的少了。我们就想办法,让他们先对着手机拍,从镜头里看到这手艺的好,再慢慢引着他们爱上捏泥巴的感觉。”

实践感悟:非遗传承中的青春思考与使命

在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对泥咕咕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杨玘屯村家家户户的泥香,到王红瑞手中“三分捏七分彩”的匠心,泥咕咕这一古老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生命力的见证。实践团队成员们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明白,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坚守,而是在与时代的对话中,让传统技艺找到属于当下的“新声”。而青年一代,更应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让泥土的故事继续被诉说。

7A793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王红瑞老师合影。梁鼎鼎 供图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