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郑州大学药学院“药香传乡韵”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重庆市巫溪县开展中药资源调研与基层医疗见习的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到一线,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并服务基层。
山林溯源识百草,实地学习道地药材
巫溪是“中国道地药材之乡”,素来享有“天然药库”的美誉。在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的田垄间,他们轻轻拨开覆盖的泥土与落叶,指尖触及独活粗壮而形态独特的根茎,近距离观察其表皮纹理与断面色泽;俯身轻嗅贝母鳞茎的清冽气息,仔细辨认其层叠包裹的鳞片形态;捧起党参,摩挲其表面特有的环状横纹(“狮子盘头”)和细腻的质地。通过亲手触摸药材的坚实或柔韧,用眼观察其大小、形状、色泽、表面特征,甚至用鼻轻嗅其独特气味,贝母、党参、独活等这些原本停留在课本图片和文字描述中的药材,瞬间变得立体而鲜活。团队成员们在专业导师的讲解下,将这些直观的五感体验与药材的品相优劣、道地性、生长环境要求以及核心功效紧密联系起来,完成了一次从“纸上谈兵”到“眼见为实”的知识飞跃,深刻理解了“道地药材”源于优质生态环境的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们采挖当地药材贝母,并观察辨认其形态。 龚渝杰 供图
药房实践明流程,问诊把脉学技巧
在柏杨街道社区卫生院药房,团队成员们认真观察药师审方配药,学习药品管理规范,向坐诊中医请教,体验把脉技巧。他们近距离观察药师们严谨而高效的工作流程:药师们一丝不苟地审核处方,核对药品配伍禁忌与剂量准确性;随后,指尖在药柜间快速游走,精准调配每一味药,动作娴熟而规范。团队成员不仅认真记录药品分类、存储、养护的精细化管理规范,更深刻体会到药师肩负的安全用药重任。实践并未止步于药房,团队成员们还怀着求知之心,团队成员们怀着求知之心,向坐诊的老中医虚心请教。在诊室里,他们聆听中医望闻问切的精髓,并在老中医的悉心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书本上的脉象理论付诸实践,尝试感受那细微的脉搏跳动,沉浸式体验了中医诊断的玄妙与临床实践的复杂性,迈出了将理论转化为实操能力的关键一步。

图为团队成员们在柏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习把脉。 侯钰涵 供图
实践感悟颇深刻,传承中医药文化与临床服务并重

图为团队成员们与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的中药种植农户合影。 龚渝杰 供图
当贝母的鳞茎、党参的纹理通过实地调研具象为知识,当把脉问诊的技艺从书本走向临床,团队成员们亲历了中医药从山林到药房的完整链条,这不仅是对专业课本知识的立体印证和深化理解,更是在实地操作与观察中锤炼了药材辨识、炮制认知、用药规范等核心专业技能。郑州大学学生龚渝杰表示,本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深入社区医院一线,了解基层医疗和药房运作,更有幸走进红池坝,亲眼见到、亲手触摸了许多课本上描述的巫溪道地药材,沉浸式体验了巫溪的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