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郑州大学药学院"药脉传知"实践队走进郑州市高新区桐君仁医,围绕"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传统制药工坊、现代生产车间和智能质检实验室,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中的关键技术节点,探索传统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科学路径。
现场: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
在古法炮制展示区,铜制药碾的碾磨声与现代设备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古今交响"。团队成员注意到,大蜜丸制作区被划分为原料处理、炼蜜调配、手工成型三个功能模块,每个环节都配有详细的工艺说明牌。技术负责人指着一面"工艺参数墙"介绍:"我们将老师傅数十年的经验总结成具体的温度、时间等量化标准,比如炼蜜环节,冬季控制在70-75℃,夏季控制在60-65℃。"
"这套系统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实现了关键参数的量化传承。"技术负责人介绍道。在颗粒剂制作区,传统泛丸匾旁摆放着现代化制丸机,墙上的对比图表清晰展示了两者在效率、均匀度等指标上的差异。这种直观的古今对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与传统传承的辩证关系。

图为工作人员为同学们示范传统泛丸匾的使用。李海欣 供图

图为现代化煎药装置。李海欣 供图
在药材鉴定区,质检专家为队员们展示了“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传统鉴别方法。“正品黄芪断面金井玉栏,伪品则纹理杂乱。”通过专业显微镜观察,队员们清晰看到了道地药材的独特显微特征,如川贝母的淀粉粒形态、冬虫夏草的菌丝结构等。现代检测仪器展示环节中,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引起了实践队员们的浓厚兴趣。质检专家表示:“传统经验鉴别与现代仪器分析相结合,才能确保药材质量万无一失。”

图为小组成员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辨别药材。纪宇璐 供图
困境:传承断层与标准缺失
访谈中,企业生产总监直言当前面临的挑战:"掌握古法炮制技艺的老师傅平均年龄超过55岁,年轻人学习周期长、见效慢。"团队了解到,像"观火候""辨气味"这类依赖经验的判断标准,至今难以完全量化。以炼蜜环节为例,老师傅能通过观察蜜泡大小、闻香气变化来判断火候,而现代化生产则需要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具体的温度、粘度等参数。
更棘手的是标准在统一问题。质检部经理举例说:"同一批药材,不同师傅炮制出来的饮片有效成分含量可能相差15%。"这种差异性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破局:数字化转型与人才培养
面对传承困境,企业展示了他们的创新解决方案。在智能煎药区,物联网系统不仅能自动调节煎煮参数,还能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煎药工艺。"我们将30位老师傅的煎药经验输入系统,建立了包含2000多个数据点的工艺数据库。"技术主管介绍道。
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开发了"数字孪生培训系统"。学员可以通过VR设备模拟各种炮制场景,系统会实时反馈操作偏差。数据显示,采用这种培训方式,学员的成才周期缩短了40%。
"最关键的突破是将经验转化为标准。"研发总监指着墙上的"SOP可视化看板"说。该看板将传统工艺分解为可量化的128个关键控制点,每个控制点都配有视频示范和数据标准。

图为企业技术专家为实践队员答疑解惑。李海欣 供图
未来: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
调研中,团队成员特别关注到青年人才在传承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企业负责人表示:"大学生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数字技术,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理想桥梁。"
为此,企业建议药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三个维度参与中医药传承:一是参与传统工艺的数字化建档工作;二是开展古今工艺对比的课题研究;三是设计适合年轻人的中医药科普方案。这些实践既能深化专业认知,又能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调研结束时,夕阳将"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烫金标语映照得格外醒目。实践队员们站在传统工坊与现代厂区的交界处,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既守护中医药的魂,又赋予它新的生命力?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一天的所见所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