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正文

化工学院微爱公益站团队走进郑州市童心家园互助中心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日期:2025年08月27日 10:00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77日至711日,郑州大学微爱公益站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郑州市童心家园互助中心,开展为期五天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团队组织了来自第一临床医学院等学院的12名志愿者作为团队成员,通过认知训练、情感陪伴、行为干预等形式,为特殊儿童带去知识与欢乐,赋能基层特教,体悟青年担当。

2566BB

图为童心家园教师向实践团队成员介绍童心家园。董志飞 供图

童心初遇:从戒备到绽放的笑颜

初抵童心家园,迎接队员们的并非欢笑。孩子们对新朋友充满戒备:有的蜷缩墙角,有的紧张拍腿。面对壁垒,团队果断调整——放下预设目标,将建立信任作为首要任务,先成为他们接纳的玩伴。

队员们自制卡片陪玩“寻宝”配对游戏,建立基础认知;用彩笔引导涂鸦,流淌专注力。音乐成为破冰桥梁——《最炫民族风》响起,实践团队成员牵起孩子们的手转圈;《强军战歌》铿锵,小男孩阳阳挺直腰板献唱。在音乐的辅助下,孩子们慢慢地和实践团成员们成为了朋友。

C0DC1

图为孩子在实践团队成员的鼓励下上台唱歌。董志飞 供图

多元活动:耐心叩开心扉

团队通过构建“多层次活动体系”,创新改造传统游戏。“丢手绢”设定包容规则——孩子们可选安心伙伴传递,降低社交压力;同时选用节奏明快的歌曲,编成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通过示范引导肢体表达情感。

“当总是低头玩手指的浩浩,第一次主动抬手模仿舞蹈时,我们好几位队员眼眶都湿了,”队员王晨回忆。这微小突破印证了教师石莹的观点:“重复的耐心与恒久的坚持,是叩开心扉的唯一钥匙”。

实践尾声,团队采访了童心家园教学组长石莹老师。“最初面对孩子抗拒和情绪爆发,我也常感挫败,”如何克服这份挑战?石莹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的个性化观察记录:“每个孩子都有独特‘沟通密码’,可能是一个手势、颜色偏爱或习惯动作。我们细心观察记录,尝试破译,搭建信任桥梁。”

D8ACF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严鑫洁(左)对童心家园教师石莹(右)进行采访。董志飞 供图

青春答卷:汗水中的成长

“原以为公益是单向付出,”队员严鑫洁向我们展示掌心的水彩渍,“直到孩子把珍藏的饼干塞给我,才懂得爱的流动如此震撼人心,‘责任’这个词突然就有了温度和重量。” 这种认知的转变,生动诠释了郑州大学“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祖国大地,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

71A87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董志飞 供图

微光成炬:爱与希望的延续

团队带队教师表示,放眼全国,心智障碍儿童关爱体系持续完善。从长沙望城区的“勇者启航”夏令营通过游戏帮助孩子突破心理障碍;到贵州牛大场镇实现258名特殊儿童结对帮扶全覆盖的“爱心爸妈”服务队,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而本次社会实践,正是融入这张全国性支持网络的一股青春力量。

在高校广泛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背景下,实践团队成员用彩笔、歌声、耐心与爱心,完成了一次生动的成长答卷。当象牙塔里的知识储备与基层社会的真实需求相遇、联结,知识便拥有了改变现实的力量,关怀也得以穿透交流的屏障。团队队长李悦欣表示团队成员们将继续怀揣着对社会的热忱与责任感,以踏实的脚步践行初心,用持续的行动传递善意,让公益的力量渗透到更多角落。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