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青春郑好 >> 正文

【支教故事】青春献给支教,理想报以西部——记郑州大学文学院2022届毕业生张旭阳

日期:2024年11月28日 11:38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如果不是向往这里,我就不会来到这里;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我就不会爱上这里;如果不是爱上这里,我就不会融入这里。”

2018年,郑州大学文学院2014级本科毕业生张旭阳响应国家号召,志愿加入郑州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踏上了前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列车。2019年,带着草原朋友的祝福,他结束支教,回到郑州大学文学院攻读研究生。2022年,满载人生热情与家国情怀,研究生毕业的张旭阳成为一名青海选调生,并开启了基层驻村工作。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2017年,时值大三的张旭阳在辅导员苏雨老师的推荐下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经过组织的重重考验与筛选,成为郑州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内蒙古分队的一员,又在校团委组织的一场场经验分享与实践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在2018年带着老师们的殷殷嘱托和满腔赤诚踏上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土地,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一年的支教时间不长,却足够充实。张旭阳与支教团成员秉持“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信念,在多伦县的学校开展主题讲座、科普健康知识、传授学习经验,并实地走访贫困儿童家庭,收集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实现精准的“点对点”帮扶,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与此同时,他也在逐步成长为一名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奉献者。

除了与孩子们朝夕相伴,张旭阳也时刻关注社会需要,渴望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得知中国立式划艇联赛多伦站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张旭阳与支教团的同伴迅速响应并争取到资格。他们提前一天抵达景区帮助筹备赛事,手把手装填物资、布置赛场,扎实完成后勤工作。开赛当天,多伦湖畔的狂风不止,气温骤降,湖水低温,活动举办受阻,张旭阳便立刻裹紧冲锋衣,迎着寒风来回穿梭奔忙在比赛场地,为运动员搬运桨板、送上姜汤,竭力保障赛事顺利完成。放下船桨时,运动员们腾出手接过还冒热气儿的姜汤,并和张旭阳握手道谢。触碰到他们冰凉的手指,张旭阳的眼眶和心却热乎了起来,“再艰难的环境也无法阻挡他们心中的热爱,逐梦之旅不会停歇,而我的志愿服务力量虽然微小,却也永不止步。”如今张旭阳仍然忘不了那时内心的汹涌澎湃。


图为张旭阳(左三)与研支团同学在中国立式划艇联赛多伦站结束后合照


2019年7月,结束支教生活,收拾好行囊,再次走在辽阔的草原上,张旭阳回想起一年前来锡林郭勒盟的列车上,几个二十多岁刚刚大学毕业的支教好友,一路欢声笑语,畅谈着对支教生活的憧憬。而一年后,他满怀着对这片土地与孩子们的不舍与眷恋,坐上了锡林郭勒盟到河南的返程列车。时至今日,他仍然怀恋,“这一年的支教经历悄无声息地在我心头埋下了一粒奉献西部的种子。”  


将青春理想播撒在实践土壤

2019年9月,张旭阳回到郑州大学文学院继续读研。“旭阳回来之后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工作能力都成长许多,也更加沉稳了。”经过一年的历练,张旭阳在辅导员苏雨老师的眼里,懵懂的色彩褪去,青年的担当逐渐显现。他继续跟随文学院的老师们潜心向学,心中那颗“奉献西部的种子”也在逐渐生根发芽。支教的经历激励着他将青春的理想播撒在实践的土壤,于是他决定亲身实地感受基层工作者如何顺民意、干实事、求实效。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张旭阳在河南日报实习期间不断提升能力的同时,也跟随记者老师加入了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脱贫攻坚记者采访团,前往信阳、洛阳和三门峡,深入三处走在脱贫攻坚任务前列的县区开展采访工作。遍访村落农户、与民同苦乐的固始县红花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俊超,放弃一线城市打拼机会转而深耕洛阳嵩县三合村贫困工作的高材生凌犀,实现核桃产业化扶贫先富帮后富的三门峡卢氏县,一周的时间里,张旭阳见证了那些卓越的成绩以及背后的艰辛。他忽然明白,每个人都在岗位上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个人的努力会凝聚成助推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而将服务奉献精神与实干创新精神紧密融合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前辈们实干精神的滋养下,毕业后的张旭阳最终也踏上服务基层的道路,成为青海选调生,现任青海省总工会驻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驻村工作队员。张旭阳每天面临的工作是宽泛而琐碎的,但他一一梳理任务内容、紧凑安排工作顺序,将心怀热忱的工作态度和沉稳的工作作风贯彻落实。作为脱贫村的驻村干部,关注村民家庭务工及收入状况,解决急难愁盼的重大困难,想方设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首要任务。春耕时的免费化肥、夏季防汛冬季防火措施、争取资源改善村庄基础设施等也都是他工作的重点。彼时在实践中学习到的优秀工作经验恰好为此时要处理的实际问题提供良好借鉴。珍惜每一次学习领悟的机会,认真做好每一项任务,这是张旭阳坚持已久的态度。


图为张旭阳(左一)和村民大合照


在实践的土壤中长出“幸福树”

“我很珍惜驻村的日子,因为这段经历一旦过去,再想找这样的日子,其实很不好找。”静谧的夜晚,守着台灯伏案工作,初到岗位的张旭阳也曾皱眉叹气于眼前的迷茫。他所驻扎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峡口村,虽然蓝天白云常伴,但空气较稀薄,大地的深褐色是那里的主题色,生活环境也让中原人难以适应;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与村民的交流上难免有困难;远走他乡,嘈杂纷纭的负面声音不断。但张旭阳不愿任由这些困境消磨心中的斗志,他想起在校期间加入记者团的所见所感,选择有事没事就在村子里转转,到村民家中走访,唠唠家常、聊聊庄稼、学几句方言,这一记又一记的“直球”最终也“砸”开了村民们的心门,不知不觉中,他对村里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掌握,也逐渐融入了峡口村大家庭。

乡村要振兴,基础在交通。峡口村有一条身处“要塞”的泥巴路,每逢雨天都让行人车辆烦扰不堪,张旭阳所在的驻村工作队便把目光聚焦在了路面硬化修缮上。目标是明晰的,但过程是辛苦的,一方面他们在村里挨家挨户开展调研,描述修路计划,询问村民的补充意见,另一方面,资金周转困难,驻村工作队便向青海省总工会汇报村情民意,尽力争取到帮扶资金。为最大程度地惠民利民,他们还采用道路自建方案,发动村民自我劳动,村民们都干劲十足,挥舞着铁锹在铺路车后填平水泥。历时数月,道路修缮工作顺利完成,一条大道直通村外,曾经的“烦心路”变成了“连心路”。

图为张旭阳(右一)在村民家中调研


不止道路硬化,公共厕所、篮球场、老年食堂等公共场所都得到了有效修缮,如今的峡口村焕然一新,不少村民都说生活更幸福了,日子也更有盼头了。选调事业是高尚的,但落到每一件实事上,都需如修路般循序渐进,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变的韧劲“啃”下目标。“做一些村民能得到实在的好处利益的事情,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我驻村工作一直想做的。”张旭阳那颗“奉献西部的种子”已经成长为一颗为村民遮风避雨的“幸福树”。


图为张旭阳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每当犹豫和徘徊的心思产生,张旭阳就会吟诵起柳青的箴言,借以坚定心性。时值黄金般的青年时代,抓住校团委提供的支教机会,到西部去;跟随祖国发展的脚步,到基层中去。从郑州大学求学到内蒙古支教再到青海基层驻村,张旭阳已经成长为一名笃行实干、为民解忧的优秀基层干部。未来结束驻村生活,张旭阳将调回青海省总工会,围绕民生开始新的工作生涯,但奉献服务的初心不会改变,求学和支教时期立下的远大理想谨记于心,曾练就的坚定意志也将于困难时刻指引迷津。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时代的浪潮奔腾不息,做一朵奋勇向前,热情不灭的浪花奉献自我是张旭阳的选择。他说未来长空万里,将有更多壮志青年把故事书写在祖国的高山草原上。(贺彬彬 金美辛 供稿)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学生会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研究生会 郑州大学青年志愿者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 郑州大学社团联合会 中国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