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青春郑好 >> 正文

【支教故事】当《变形记》照进现实:她活成了自己的主角——记郑州大学管理学院2022届毕业生李雪

日期:2025年06月27日 16:55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初高中时,我看了《变形计》,那时我就有了一个梦想……”

“去山区,去帮助更多孩子!”

于是,在2018年,郑州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李雪,作为郑州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广西服务队队长,带领四名队员背上行囊南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高中,上演了一场《变形计》。

高高扎起的马尾,简约而醒目的志愿者红马甲,笑起来时露出的整齐洁白的牙齿、眼眸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这便是李雪给民族高中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

59C65

图为李雪参加培训

从“生”到“熟”:团队携手“变形”共进

自辽宁到郑州,再到广西,这大约2800公里的漫漫长路,每一步都承载着李雪多年来的坚守。追溯至初高中时,电视节目《变形计》中贫困山区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与乐观的态度,深深触动了李雪,让她萌生了“去山区,去帮助更多孩子”的想法,支教的种子就此在心底扎根。凭借大学期间的出色表现,以及对支教事业的满腔热爱,大四时,李雪成功入选郑州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为广西服务队的队长。

2018年7月,这个不惧千山万水的北方姑娘,怀揣着对支教事业的热爱,来到了祖国西南部,由那个被《变形计》深深触动的小女孩蜕变为引领团队“变形”的队长。

97D39

图为广西服务队参与志愿活动

初来乍到,作为队长的李雪,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支教队员。她首先关注的便是队员之间的陌生与疏离——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队员并不相熟。“抓住一个人的心,要先抓住她的胃”,而李雪便落实到“胃”,课余时间,她会走进厨房,与同伴一起做上几道拿手好菜,在烹饪的过程中交流着个人的经历、诉说着团队的同与异。正如支教团成员李乐所说:“李雪时刻关注着队员的情绪,连我作为回族对饮食的特殊需求,她都能细心留意并号召大家共同解决。”伴随着一道道食材由生变熟,队员们的关系也通过这样朴实的方式从陌生变得熟悉,从最初的 “支教同事” 逐渐磨合为配合默契、携手共进的亲密伙伴,齐心协力地完成多项任务,“暖融工程” 这一公益项目的成功便是最好的证明。

“暖融工程”作为广西服务队的特色系列公益活动,涵盖“七彩课堂”“图书角”等多个项目。李雪作为项目负责人,深入了解每一位队员的专业特长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让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队员都各展其长。在“七彩课堂”上,队员们分工明确,在他们的耐心指导下,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参与到折纸和体育活动中。只见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灵活地摆弄着彩纸,快速地翻转、对折,转眼间,精致的风车、灵动的千纸鹤等折纸作品便一一成型;另一边,来自体育专业的队员带领小朋友们踢足球、练投篮,简陋的操场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声。

84DCA

图为李雪参加“暖融工程”活动

256AEA

图为李雪参加“暖融工程”所摄

不仅如此,作为队长的李雪积极拓展图书角的资源,与队员们分别对接了郑州大学志愿类社团、银联等多方渠道,募捐图书搭建“爱心图书角”。闲暇时他们就带领孩子们阅读童话故事、四大名著等书籍,点燃了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孩子们觉得这很有意思,有些小孩还会主动看书,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积极发问。”最终,在李雪和其他队员的不懈努力下,“暖融工程”成果丰硕,累计惠及4400名留守儿童,建立5处爱心图书角,累计完成500名留守儿童微心愿。

从“20人回应”到“400人绽放”:学生思维“变形”奇迹

支教期间,李雪按照当地的团委要求和学校安排,和另一位同事共同负责民族高中8个班级通用技术课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李雪发现8个班级,近400名学生,而在课堂中响应她的不过20余名。如何调动学生思维,探索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成为摆在李雪面前的头等难题。

一番深思熟虑后,李雪巧妙利用课程难度低、课时充裕的特点,将原本40分钟的课堂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讲解知识,另一部分则开展思辨研讨。她从大学生活、学习方法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敢表达。“大学的社团生活是怎样的”“创新方法该如何运用”“性格曲线对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次次课堂交流,如春风化雨,学生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看到孩子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甚至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李雪深感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6D74A

图为李雪上课

课下,李雪化身为学生们的“知心姐姐”,和同学们平等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很多学生都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也有很多学生认为他们注定不会上大学,这是十分可怕的。”为了驱散部分学生心中的迷雾,李雪常常利用晚自习时间,与那些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单独谈心。她以朋友或者姐姐的身份,倾听他们的心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他们指引方向。其中,与其中一位男生的交流,让李雪印象尤为深刻。

晚自习时,这个男生呆坐在座位上,在周边同学的埋头奋笔中显得格外突兀。书本上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和悬停不定的笔尖,无声地诉说着他内心的迷茫。李雪敏锐地捕捉到他的异样,在短暂的对视后,男生选择了主动和李雪倾诉——作为体育特长生,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却被有限的资源和普通的成绩所困,对大学选择和职业发展充满困惑。

“谈起理想时,他身体不自觉地前倾,眼里跳动着炽热的光芒。”这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李雪。为了给男生更专业的指导,她开始系统性地搜集信息:查阅线上资料、联系线下资源,甚至专门与广西服务队的体育特长生交流。从院校特色到招生政策,从专业课程到就业方向,她为男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

如今,这个曾深陷迷茫的男孩已蜕变成一所本科院校的大四学生。更可贵的是,他始终记得来时的路——他利用寒暑假,回到家乡组织篮球比赛,用行动反哺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李雪就像一位智慧的播种者,在孩子们心中播种,带领孩子们实现“变形”。你看,在那片看似贫瘠的土壤里,这些种子正破土而出,舒展着蓬勃的生机。

从“苗岭”到“云端”:自我能力“变形”升华

2019 年 7 月,李雪结束了支教生活,收拾好行囊,回到了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开始攻读研究生。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不仅充实了李雪的人生阅历,更在她的内心种下了成长与奉献的种子,让李雪的观念和能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 “变形计”。

带着支教的感悟,读研期间,李雪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创立了 “郑小 Z” 校园文化项目。在提及该项目建立的初衷时,李雪直言是受到支教的影响,“其实这就是我们支教后的想法,很多学生在高中苦学,受学校和家里管制,压力很大,大学时容易放松,就希望成立一个能引导和关注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平台,想尽自己的努力,不让大家走弯路。”该项目以“情归郑大,予你愉我”系列活动为特色,开展诗词大会、音乐会、学习经验分享会等多种活动,为同学们搭建起施展才华、分享学习经验、交友互动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同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许多同学都成功保研,“郑小Z”也在一代代郑大学子的共同努力下,发展成为集成长学习、主题分享、技能提升、兴趣爱好于一体的开放式自主成长平台,成功孵化了2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579EE

图为李雪(一排右一)与“郑小z”团队合照

2022年7月,李雪走出郑州大学的校园,加入中兴通讯,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在崭新的舞台上继续“变形”。初入工作岗位,李雪便和师傅一起参与工信部主办的 “绽放杯” 5G 应用征集大赛。从打磨运营项目、整理完整方案,到挖掘行业的特殊需求、适配产品的综合解决方案,李雪全力以赴。作为新人,她难免遇到很多不懂的地方,但她将这些困难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虚心向师傅和同事请教。最终,项目在大赛中取得了河南省第二、第三名以及全国赛能源赛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首战告捷后,李雪将大赛中认真负责的态度融入日常工作中。凭借出色的表现,她荣获 “年度优秀学员” 称号,绩效考核获得 S,超额完成年度业绩目标,实现了从 “懵懂新人” 到 “职场新秀” 的华丽转身。

但李雪并未止步于此,对于未来,她有着清晰的规划。她将从专业基础出发,以产品宣讲、项目培训和地市层面的运营策划为切入点,致力于从单一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市场运营管理,成长为深耕通信行业的商务策划专家,运用所学知识,在职业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在云端持续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变形”二字贯穿了李雪十年的成长轨迹:从电视机前为《变形计》落泪的中学生,到带领团队改造课堂的支教老师;从破解400名学生沉默密码的教育者,到在5G浪潮中开拓创新的职场人。真正的“变形”不是单向改变他人,而是与成长中的每个角色相互成就——正如她在苗岭播下的种子,最终在学生的反哺中、在5G基站的云端,生长成跨越山海的年轮。这场没有终点的《变形计》,仍在她的生命里持续热映。(金美辛 李芊彤 岁梦怡 供稿)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学生会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研究生会 郑州大学青年志愿者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 郑州大学社团联合会 中国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