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疫情下心理恐慌的成因与应对”
10月17日晚,“‘疫’路阳光 我们在一起”抗击疫情系列讲座第五期《疫情下心理恐慌的成因与应对》如期到来,我校心理健康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博士尚雪松老师担任本期主讲。
尚雪松老师通过列举疫情数据、官方消息、疫情下的不理性行为等图片,引出了今天的主题“恐慌”。
恐慌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恐慌为何会传染?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恐慌?请大家继续往下看。
一、为何产生恐慌
产生恐慌的原因可以从两部分来看:
首先就是外部事件因素,它包括忧虑性和未知性。通俗点说就是因为事件的影响力比较大而且大家对事件的了解程度并不深。
其次就是内部个人因素,它包括知识储存不完备和认知加工能力不足。通俗点说就是个人容易听信谣言而且存在负性偏差、易得性偏差、确证性偏差。
二、恐慌为何传染
恐慌传染的四个效应:
1、涟漪效应:朝水中投掷石块,涟漪影响范围会随着远离中心而不断 扩大。形容事物造成的影响,渐渐扩散的情形。
2、情绪感染效应: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会通过面部表情等非言语线索,自动化地感知周边人的情感变化,并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其与周围人保持一致。
3、台风眼效应:台风眼是台风中心气压最低处,里面风力微弱。形容离危机事件的中心越远,人对危机事件的反应就越强。
4、从众效应: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三、如何应对恐慌
1、认知方面:
我们应该节制信息的获取,多看正面信息和权威信息,切忌轻易转发信息,尤其是未经过验证的信息。
2、行为方面:
平时的生活中,规律自己的作息,积极去运动(类似仰卧起坐,俯卧撑,平板支撑等简易均可),也可以参考去做冥想训练,去倾听别人的焦虑,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帮助了自己。
最后,希望大家通过本次学习,
都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恐慌,
培养一个积极正向的自我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