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心灵百科

【心理知识科普】睡眠拖延,你有吗?

发布时间:2022-11-27  点击:


“才11点,还早,玩一会儿再去洗漱睡觉吧。”

“1点了,逛逛超话和朋友圈,

看看有没有跟我一样的熬夜选手?”

“2倍速很快的,我再看一集电视剧就去睡觉。”

你为什么迟迟不想睡觉?


什么是“睡眠拖延”?

“睡眠拖延”是指在没有外部的因素阻碍时,个体依旧选择延迟自己原先设定的睡眠时间的行为,这是荷兰心理学家克罗斯在2014年提出的新概念。“睡眠拖延”在国内被称为“习惯性晚睡”或“报复性熬夜”。


为什么晚上迟迟不想睡觉?

1.自控力耗竭

斯坦福大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提到,自控力是有限资源,它是会耗竭的。在白天,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控制自己不去玩游戏、刷视频等。到了夜晚该睡觉的时候,自控力资源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想要去抵制诱惑就变得比较困难。如果个体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也容易沉浸于智能设备的使用中,导致入睡时间延迟。

2.厌恶睡前日常活动

大多数同学在睡前要经历一系列流程:洗澡、泡脚、卸妆、洗脸、刷牙、睡前按摩护肤等等,这些睡前准备活动虽然是每天都要做的,但是步骤繁琐,令人身心疲惫,可能对此产生厌恶感,从而迟迟不愿意去完成,导致睡眠拖延。

3.过度补偿

过度补偿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对于睡眠拖延的人来说,白天疲于工作或学习,只有晚上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通过晚睡来延迟一天中可支配的私人时间,在工作或学习中所承受的压力在此期间得到宣泄和补偿。


睡眠拖延行为的影响

睡眠拖延可能让人白天感到困倦,或许会下定决心今晚早点睡觉,但晚上又忘记了早睡的初衷,从而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自我控制能力低,没有足够的精力应对白天的学习和生活,夜间继续产生睡眠拖延行为,周而复始,陷入了睡眠拖延的循环之中。短时间内看,睡眠拖延行为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较小的,但长期如此,以健康换取时间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生理上,睡眠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可能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导致内分泌失调,出现脱发、黑眼圈或肤色暗沉等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早睡早起(清晨型睡眠者),有的人习惯晚睡晚起(夜晚型睡眠者),这些人也被形象地称为百灵鸟型和猫头鹰型。有研究认为,睡眠拖延行为很容易将清晨型睡眠者的睡眠节律打乱,进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而夜晚型睡眠者已经适应了这种睡得晚起得晚的节奏,相对于清晨型睡眠者,睡眠拖延行为导致他们的睡眠质量下降程度较小。

心理上,睡眠拖延使个体睡眠不足,会减少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增加个体的愤怒情绪,减少亲社会行为,增加攻击性。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损害个体对正性和负性情绪的辨别能力,减弱个体的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导致个体的情感体验变得较为负性。

因此,我们应减少睡眠拖延行为的产生,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才能保障身心健康。


该如何改善睡眠拖延?

1.制定时间计划表,日间安排放松活动

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的睡觉时间,规划自己睡前几小时的活动。白天可以适当满足一下自己的需求,如课间刷视频、听音乐,不仅可以释放压力,还可以保留更多的自控资源到夜间。

2.提前完成睡前日常活动

可以提前一两个小时完成睡前的日常活动,让自己更早地进入睡眠程序,等到该睡觉的时间就可以上床入睡了,不给睡眠拖延创造机会。

3.创造良好的的睡眠条件

可以制定规则约束睡眠拖延行为,比如宿舍共同约定熄灯时间、放轻声音。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且舒适的床上用品,借助耳塞、眼罩、抱枕、精油和香薰等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氛围。

4.关闭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发射的蓝光会干扰人体褪黑素的产生过程,从而影响人们的昼夜节律。而且当个体沉浸在娱乐活动或社交活动中,容易忘记时间。因此,大家可以在睡前进行适当的伸展运动或正念冥想,舒缓身体,放空大脑,让自己更容易入睡。

如果睡眠拖延困扰着你,尝试着像这样早睡一次,也许是个不错的开始!

图片

参考文献:

[1]许必颖.大学生睡眠拖延在时间管理倾向与睡眠质量关系中的中介效应[D]暨南大学,

2019.DOI:10.27167/d.cnki.gjinu.2019.000800.

[2]杜伟,刘金婷,康冠兰,马宁,周晓林.睡眠不足对人际交互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

2020,43(02):438-444.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200225.


上一条:【心理加油站】短期快乐还是长期收获? 下一条:【心理加油站】如何缓解学习压力?——化压力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