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健康礼仪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主要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也存在接触传播。对于防控人传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今日,重构礼仪健康文化,推行新礼即拱手复“礼”、口鼻戴“礼”、手护洗“礼”、清嗓有“礼”、肘臂习“礼”、鞋底托“礼”、一米见“礼”、降尘净“礼”等,对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拱手复“礼”
握手这一社交礼仪最早源于西方,现已逐渐成为被世界各国无论是外交还是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见面礼仪。但关于握手礼仪能传播疾病这事实,人们并不陌生。在我国古代,人们相见时双手拱于胸前,不仅体现了我国古时的文明礼仪,也构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可以有效防范通过接触传播的相关疾病。施拱手礼,保护自己,健康他人。
二、口鼻戴“礼”
新型冠状病毒作为呼吸道传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戴口罩被认为是主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口鼻是微尘病菌进入体内的主要关口,选择合适的口罩、正确佩戴进行防护很有必要。
三、手护洗“礼”
戴口罩、勤洗手、室内通风换气、家庭和个人卫生是预防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手段。手与外界接触最为广泛,传播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就多。我们提倡:百姓要像医务人员一样,用七步洗手法清洁自己的手,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四、清嗓有“礼”
病毒大多通过空气传播,隐匿于人体呼吸道中,气道粘液纤毛的清除功能是呼吸道的重要防御屏障,如能通过人体呼吸道及时的“清嗓子”让病毒无处藏身,科学清嗓让粘液助力清除“呼吸道病毒”。
1.要补充水分助力粘液排出,带动病菌等异物排出,促进气道的清洁,保护机体健康。
2.适当湿度助力粘液排出。单纯就湿度来讲,最适宜的室内湿度应是40%至60%,结合病毒的传播特点,保持湿度在50%左右时使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有利于黏膜表面纤毛的摆动,帮助粘液排出。
3.禁止吸烟助力粘液排出。气道粘液的粘性和弹性主要是来自粘蛋白,粘蛋白主要存在于气管、支气管、胃肠道和生殖道的粘液中,吸烟会刺激气道微环境偏酸进而增加粘蛋白的粘性,使得气道粘液粘稠难以排出。
4.腹式咳嗽助力粘液排出。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的保护性作用,我们提倡适时地主动咳嗽,通过是气道粘膜纤毛的主动运动,达到促使粘液流动排出病毒的目的。
五、肘臂习“礼”
由于打喷嚏时用手直接遮掩口鼻,那么沾满口沫的双手常常就变成病菌迅速传染的"温床",如果没有马上洗手,可能传染给别人。如果打喷嚏时改用手肘弯曲部位遮掩口鼻,那么大部份口沫就留在自己的袖子或手臂上,相较之下,手肘与他人密切接触的机率比双手低了许多,确实是"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的方法。
六、鞋底托“礼”
鞋底每天与地面紧密接触,同时又经常跟随人们走家串户,流动性很强,如果不注意其卫生,势必会成为一种可怕的“隐形”污染源,充当扩散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假设吐痰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他的一口痰里会含有大量病菌,如果被行人踩到,病菌将会被寄藏在鞋底中,污染地面不说,还会跟着漂浮到空气中,更会将绝大部分病菌带到家中的地板上,万一被人吸入,就有可能感染。因此,讲究鞋底卫生、减少鞋底污染很有必要。
七、一米见“礼”
当感冒旺季来临且家中有人患感冒时,避免传染的最好办法之一,是跟已患感冒的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这也是人飞沫传播的安全距离。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对于防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更有其现实意义。
八、降尘净“礼”
采用扫帚直接清扫地面往往带来尘土飞扬,将促使病毒借助尘埃、飞絮等载体袭击易感人群,这种“尘土大家搬”式的清扫方法不利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预防。改有“尘”清扫为无“尘”清扫,可以防止病菌扩散,切断疾病传播途径。